你知道中华文脉“四大发现”吗,今天它们“齐聚”这里!(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敦煌遗书本来保存得非常好,就封藏在一个洞窟中,而且是中国人王道士发现的。但在发现后的十来年里,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妥善保管,才造成了流散,这是时代的悲剧。”赵晓星说。
殷墟甲骨和居延汉简的发现,也伴随着外国探险家与古董商的盗掘。
更让人痛心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损毁。1909年,伯希和将携带的部分敦煌遗书展示给罗振玉等人,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劫余的部分敦煌遗书终于得以由敦煌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这也是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主体。
“藏经洞文物从出洞的那一刻起,就又经历了一次劫难。”赵晓星说,整个东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官员乡绅哄抢盗窃,押运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
到达北京的敦煌遗书仍没逃过流散与损毁的命运。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的序言中,曾指出“比既运京,复经盗窃”。其孙罗继祖在讲述祖父生平的《庭闻忆略》中,有更详细的描述,“他们就尽力盗窃其中的精华,为了凑足八千之数销差,他们竟然把盗窃之余的长卷破坏截割为二、三,甚至五、六段。”他感叹,“鸣沙秘藏,一被窃于外国人之文化侵略,二被窃于国内的不肖官吏。”
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写卷长度仍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1930年,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
“直到今天,这段话还不断被引用。但其实这不是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而是他在下文中予以反驳的观点。”赵晓星说,“这段话是当时不少人对国图收藏的敦煌遗书的看法,认为这8000多个卷轴都是别人挑剩的,精华已经没有了。陈寅恪先生十分反对这种观点,他真正去研究了这些敦煌文献,所以他举了好些例子,证明国图收藏的有价值的敦煌遗书很多,并不比国外和私家所藏的差。”
明清档案的命运更有戏剧性,一次差点焚毁,一次差点化为纸浆。清宣统元年(1909年),内阁大库年久失修,库墙倒塌,所藏书籍、档案、实录、圣训被移出,部分档案被视为“无用旧档”,准备焚毁。正在学部任职的罗振玉,发现了这些档案的巨大价值,于是建议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焚毁,将档案移归学部,存放在国子监敬一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