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一个“没有价值”的村庄(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长街连通九条小巷,翻身拐入,巷子狭窄,只容一人通过,两侧都是村民的住房,有青砖红瓦的岭南民居,也有贴着瓷砖外墙的新修小楼。几乎每家门口的一侧都供有“天官赐福”“门官土地福神”等。小巷内总不见人影,只有门边神龛内还未燃尽的香火,传达出生活的气息。
平日的青田很静,长街上少有行人,更鲜有游客,大约10米宽的街道显得宽敞而宁静。午后,荷塘边上有几位老人在榕树下摇着蒲扇,纳凉闲聊,一只黄狗趴在对面,同你远远对视。“小桥流水人家”,整个青田就像是一张徐徐展开的古朴水墨画。
深入青田才会发现,渠岩和他的团队所带给青田的改变寓于点滴之间。
曾经的长街不似如今这般平坦开阔,地面凹凸不平,排水不畅。渠岩带领着他的团队和村民们铺设排污管道,重新平整路面,长街没有变成宽阔的柏油路,1700多块白石铺砌成了青田独具特色的风景。
村中的两个书院始建于清末,后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废弃。渠岩本着“修旧如旧”的建设理念,保留原本的石材和青砖,在尽可能还原建筑外观的前提下进行了重修,就有了现在的青藜书院和传经家塾。
原本的青藜书院兼具祠堂的功能,大厅正中供奉着祖先,节日里村民会来这里祭祖,结婚时会到这里“上大字”(顺德传统婚俗里,男子从出生到结婚前有姓名但无字,直至结婚时再起一名谓之“字”。大婚当日清晨福人将刻有新郎“字”的红色字架挂起意为“上大字”)。重修时,渠岩主张在尊重青田当地文化礼俗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的改造与活化。他特意保留了这一功能,只将偏房改造为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抢救一个“没有价值”的村庄


修缮后的传经家塾。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倪杨金子 摄
传经家塾也参照同样的思路,正厅保留祠堂的功能,北边较大的房间被改造为青田图书馆,供村民阅读学习。采访进行期间的周末,就有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青田图书馆里学习画竹子。
“如果说你来到青田,发现它似乎没什么改变,这恰恰是我想要的效果。”在建设青田的过程中,渠岩采用了一种不同于过往的介入方式,他称之为“去艺术化”。
许村与青田,一南一北两个村庄,两种十分不同的乡村建设方式。“中国的乡村都不一样,你不能完全用一样的方式,就如同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每个乡村的‘药方’都不一样,要建立在它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上。”渠岩如是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