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劳动日常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黄春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日常生活史,关注的对象是历史中的生活日常。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可以成为观察西欧中世纪的一个切入点。
中世纪欧洲劳作的农民
中世纪对劳动的态度,源于圣经传统。早期教父神学认为劳动是对人类堕落的原罪的惩罚,中世纪早期此类观念相当盛行。从9世纪开始,劳动逐渐得到教会的肯定乃至赞美。使徒保罗说过:“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饭。”保罗的箴言得到13世纪的布道士雅克·德·维特里的回响:“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的重要性不限于吃饭,还有灵魂拯救。本笃会会规专门论及劳动的必要性,强调要拯救灵魂,必须劳动。12世纪有作家认为,劳动是“甜蜜和令人愉快的”,是原罪的解毒剂。中世纪的三等级理论,甚至将劳动者与祈祷者、作战者相提并论,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三等级。
整个中世纪,专门论及劳动的文献甚少。正如雅克·勒高夫所云:“劳动和劳动者,在那个时代超出了大师和文化生产者们的关注范围。劳动那时并非是一种‘价值’,甚至没有词汇指称它。”不过,总有些不经意的历史遗珠,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劳动这一主题。
11世纪的古英语作家埃尔弗里克的对话作品中,农夫这样诉说:“我劳动非常辛苦。我黎明就得外出,把牛赶到田地里,给它们套上犁。……在给牛套上犁,固定好犁头和犁刀之后,每天我必须犁耕一英亩或更多土地。”农夫还说,“我有个男孩,他帮着用木棒赶牛。他的嗓子因为寒冷和吆喝而沙哑”。这段文字,不难使读者去想象中世纪劳动的具体场景。14世纪英国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是针砭时弊的劝谕长诗,诗中穿插着对劳动的细致描写。例如,皮尔斯“带上他的犁队去翻耕土地”,“我开沟、挖地,按他的吩咐干活,时而播种耘田,时而收割打晒”,“凡谁能帮他犁地,松土或播种”,“人人都将纺线施肥,埋头苦干”,“既为他种地,又为他饲养牲畜”,“用来套车拉粪到田里施肥”,……兰格伦的文字,呈现的劳动场景更为全面,劳动内容则包括一年四季的耕田、播种、耙地、施肥、收割、打场等环节。
13、14世纪的《时祷书》则从时间上更为直观地将劳动的日常性表现出来。《时祷书》本是为基督徒祈祷准备的读物,其中的插图清晰描绘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三月之时,画的是农夫用犁队耕地犁田。六月之时,画有男女劳作者用大镰刀和草耙子收割和堆积饲草。八月之时,画有劳作者收获谷物。十月之时,画有女人播种,男人骑马耙田。十二月之时,画的是劳作者打谷和扬场的情形。一年四季的劳动画面,都历历可见。除了图画,更有专门的文字指导农业劳动。13世纪英国的沃尔特等人的《农书》,是关于庄园地产管理的著述。作者极有耐心地告诉读者:在犁田的时候必须犁沟要小、犁垄要窄,因为宽大的犁垄容易导致播撒的种子裸露;种子撒下后,应该耙田松土覆盖种子,使之能够生根发芽;还要注意挖沟排水,整地除草,以保障作物的顺利生长;收获季节则要注意必须在圣诞节之后打场,“要精收细打,颗粒归仓”。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