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美学意味与价值指向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温和中带一点“疯狂”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美学意味与价值指向
作者:王作剩
纵观日本导演园子温的电影作品,其影像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极端阴郁、癫狂与暴力,以《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地狱为何恶劣》《在无爱之森呐喊》等为代表;另一种则相对温和,代表作有《希望之国》《爱与和平》等。而新作《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在承继第二种影像风格的基础上,也有限度地融入了第一种影像风格的“疯狂”气质,别具美学意味。
有意味的叙事形式
在《艺术》一书中,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乃艺术的本质”的著名论点,既强调构成整体的线条、色彩等形式,也强调形式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即形式蕴含意味。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其有意味的形式既有画面、光线、色彩、声音等部分,也包含叙事形式。有意味的叙事形式有助于美学意味的形成,《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美学意味首先在于有意味的叙事形式。
其一,戏中戏的叙事安排拓宽了电影的解读空间,它与电影互为镜像。该电影的主要情节可简括为“一部电影的诞生”,即电影中的剧组围绕戏中戏《假面》的拍摄而发生的诸多故事。拍摄《假面》所遭遇的偶发事件,演员的情感境遇,特别是导演的精神危机,都与《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这部电影形成镜像关联,引发观众的联想与回味。
其二,片段式的叙事结构为电影赋蕴添彩。众所周知,《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后现代电影已然贡献了经典的片段式结构,该类结构虽分片段,但片段数量一般有限,且最终需在叙事上形成环形闭环,以使叙事逻辑符合因果关系。但园子温却将新作分成了“选角”与“拍摄”两大段落,又在“选角”段中细分多达20余个小片段,但多而不乱,意蕴丰富,呈现出新颖与前卫。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则在于每个片段既自成独立的情节,又与其他片段及整个叙事有微妙联系,既延长了叙事线,打破了情节界,又增加了内容广度,激发多样的审美情感。
其三,符号的隐喻叙事使电影具有含蓄美与多义美。在20余个片段中,其中有四次重复的“试镜日”,每次都要重复“路障”阻碍与《假面》表演。其中的“路障”与“表演”俨然成为独特的符号隐喻,“路障”可隐指为人生选择之路的艰难,“表演”可理解为人无时不刻都在戴着面具表演。此外,红色邮筒、枪、面具、花、河流等则是典型的符号隐喻,有着多重、丰盈的意涵。最让人动心的是“方子”,她虽已死亡,却始终“在场”,这种设置使这个人物成为一个所指丰富的符号,既可以是小林导演的精神缪斯,也可以是小林自己——真我。现实与幻觉浑然一体,意味深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