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70年|博物馆里的话剧史:共惜艳阳年(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何谓“四十二小时谈话”?乃是我们四个人围绕着“如何办好北京人艺”这个题目,连续谈了一个星期,每日上午谈三小时,下午谈三小时,算起来,可不是谈了六七四十二个小时!——赵起扬《四十二小时谈话》
这篇几千字的长文完成于1992年,那一年是北京人艺建院四十周年。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请离休后的赵起扬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从事文艺工作的经历做一整理回忆。几番思虑后,赵起扬最终决定不写早期在边区或延安的工作,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而他要把在北京人艺工作的二十多年经历分成专题,一个个地写出来——“那里有许多很有意思的人和事,经常在他的胸中激荡,那里是他艺术事业上最难忘怀的地方。”于是,他列了几十个题目,打算一个个写下去。作为开篇,《立志——四十二小时谈话》详细回顾了1952年北京人艺的四位创建者——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在一起畅谈未来蓝图的情景。文章完成后,编辑觉得非常生动,将它发表在《新文化史料》1993年第2期上。
在撰写展陈大纲的过程中,我曾多次细读此文,跟随作者的回忆穿越到几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时光遥远,空间咫尺,它就发生在我当下举步千米就能到达的史家胡同。自明清以来,这条胡同曾停驻的机构和名流要人众多,其中的人、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至今盛传,以至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说法。在胡同中部,有一座坐南朝北的院落,它不是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其中大大小小共有三十多间平房,这里,便是北京人艺最初的院部——史家胡同56号院。
《立志——四十二小时谈话》手稿
一
据说史家胡同56号院在民国时期的房主是张瑞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度有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加拿大传教士等人租住在此。同很多类似的大宅门一样,1949年北平解放时,这里已然人去屋空。彼时随解放军入城的各个单位正浩荡而来,首要的问题是找到住处,先安顿下来。这其中,就有从解放区长途跋涉而来的华北人民文工团。团员中有人家住史家胡同,就被派回自己家附近“号房子”(这是老区的说法,每到一个村,派人去村里找空房,然后做上记号,安排大家住下),他们看到56号院空置,便迅速汇报领导,将这里登记在册,驻扎下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