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话说飞仙关‖乔木(下)(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商路的发达,造就了飞仙关“西出成都,茶马古道第一关”的繁华。马帮与“背二哥”在飞仙关交汇分流,茶、马、盐、等货物北上南下,东进西出,茶马店、镖局、酒肆......商铺林立,行商坐贾皆为利来,税房繁忙。飞仙关人家除了务农,也参与到马帮与“背二哥”等行业。飞仙关现存商号“义盛昌”的三间拴马房。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毛泽东主席向人民解放军发出“进军西藏为了各民族兄弟,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令,并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西南军政委员会抢修川藏公路,为保证进藏运输畅通,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选择在飞仙关民国铁索桥遗址上游约100米处,修建飞仙关钢索吊桥。“望哀渡”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民国《芦山县志》:“望哀渡,治南三十里。雅安至康定必由之渡口,民国初年曾建铁索桥,后被水冲毁。”1936年修筑川康公路时,在此设赖竹锁牵引的单车渡船一艘。
1951年5月,川康青工程处设计、雅甘工程处桥工所施工的飞仙关钢索吊桥竣工,是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刘伯承题写“飞仙关桥”4个大字,刻于索桥框架之上。1972年9月,吊桥封闭停用。
1972年5月20日,四川省交通厅勘察设计院测量设计、公路第一工程处承建、选址在“望哀渡”修建的飞仙关石拱桥竣工。从此,飞仙关石拱桥与飞仙关钢索吊桥并架飞跃,双桥卧波,成为川藏线上著名的“父子桥”。
飞仙关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升级,道路已不复清人王曰曾笔下“鸟道盘山势,鱼肠荡石淙”之艰难崎岖,坎坷成坦途,关山可飞渡。道路的畅通,让飞仙关繁华谢去,回归田园的恬淡。

【历史文化】话说飞仙关‖乔木(下)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飞仙关按规划灾后重建,采用川西民居“穿斗式”结构,全木质基础修建联排楼。联排楼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灵巧地组成街坊,开敞自由,造型别致;对称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楼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青瓦木梁柱,木窗小门楼,雕而不画,朴素淡雅。每天老头们在街巷溜达,老太太在天井给小孩讲大禹神斧劈出飞仙关,二郎神擒孽龙关刀岩马失前蹄……来度假的人,爱坐在小门楼的竹椅上,沏一壶茶置于身旁,闲闲得看风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