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比我更懂肥皂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块底蕴深厚的肥皂
“臭肥皂”要用棉纱线一割为二,晾干才能用。用到最后一点点也舍不得扔掉,要粘在新肥皂上。放学回家,家长第一句话通常是“皮皂搨一搨,挪手汏清桑。”儿时关于这块小小的肥皂有许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臭”,却有那么多人买?为什么“硫磺”这种奇怪的东西会用来洗涤呢?
肥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必需品,这种洗涤用品历史悠久。“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宋人庄绰所著《鸡肋编》,书中记载“(肥珠子)木亦高大……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名肥皂”。它虽和与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肥皂含义不同,但因功能类似,故此后中国对这一舶来品的翻译就沿用“肥皂”这一名称。
以前,中国北方的人都用猪的胰脏、板油以及碱,捣一捣,放着晒干几天就可以拿来洗东西了,称作“胰子”。南方则多称为“番枧”“肥皂”。也有人们用清水来浸草木灰,过滤以后,用这种物质来洗衣服。之外还使用含有皂苷的植物提取物,如皂角等。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而近代肥皂工业诞生于西方。18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步伐,肥皂工业的生产模式逐渐向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英、美两国相继崛起为肥皂工业强国,开始向海外输出肥皂商品。此时,中国市场开始受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肥皂商人的重视,肥皂贸易逐渐兴起。
固本,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几乎就是肥皂的代名词,它的百年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上海乃至中国肥皂工业发展的缩影。
01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广阔的市场开始进入西方肥皂商人的视野。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姚贤镐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史料记载,在五口通商前,少量欧洲肥皂作为“夹带品”就已通过福建和广东等地进入中国。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商凭借强大的实力率先在浦江畔立足,抢占上海肥皂市场的先机。1854年,英商洋行率先将肥皂传入上海市场。当时数量极少,主要供外侨使用,故俗称“洋夷皂”。
随着肥皂等家用杂物被列入进出口免税之列,各洋行开始批量进口肥皂。1859年上海的肥皂进口数量为155担(一担=100斤)。1860年,上海初现肥皂转口贸易,为59担,占上海前半年肥皂进口总量的35.1%,自此肥皂开始由各商埠进入中国内地。
当时,对于上海本地居民而言,使用肥皂尚属一种高档消费,因此售卖肥皂的洋行多在广告后标明“蒙士商赐顾”。可见除洋人外,只有少数富有资财的士商会购买肥皂,并将之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