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晨欣:法益衡量视角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法益衡量之前提:信任关系
与网络世界不同,在现实物理世界中,公民拥有的诸如公民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由公安部门统一发放,一人一证,在很大程度上二者基于国家统治产生信赖基础。相反,由于信息泄露、网络犯罪、谣言难治等现象的层出不穷,互联网可信身份服务提供者与互联网用户之间并未产生深厚的信任关联。互联网可信身份在电子政务、网络支付、生活健康、金融交易等多个领域提供数字凭证,带来更为便捷的生活。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越来越多人利用互联网可信身份在网络空间内活动。互联网可信身份是用户的个人化身,对用户而言,也具有黑盒子的特征。网络空间神秘且深邃,互联网身份就是通行于这一空间的匿名凭证(外在显示匿名,内在应当真实)。
要对网络空间有更多的认识,第一步就要揭开身份的黑盒子面纱。尽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声称数字身份是用户自主拥有、自主使用、不被外人所侵犯,但是你的身份真的属于你自己吗?互联网可信身份服务的第一持有者是用户自身,而身份信息被存储于政府、单位及各个第三方平台中。“如果人类出于在依赖性中的某种需要建立信任,而为了防范不信任的出现,又需要借助于宗教、习俗、道德、契约、法律等加以约束与制裁,从而维持信任,那么,把社会简单地划分为有信任和没信任就不合适了,因为,信任概念所展现的实际上是一个不确定的领域。”这一不确定性让信任概念与风险概念之间有了极高的相关性。
个人身份数据被转卖、隐私泄露是用户缺失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参与活动越来越需要数字凭证,用户自愿或非自愿地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来获取某种服务(交通、网购、征信等)。人们在获取服务时,需要提供与可信身份紧密关联的姓名、手机号码、地址、邮箱、喜好、通讯录等信息。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快速前进中,这些信息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一个与现实无差异的真实的人。过去流行的“你不知道在网上与你聊天的人,是人是狗”,现在已经发展为知道对面聊天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用户已经越来越透明,并且被迫穿上了“皇上的新衣”。尽管技术是无对错的,facebook的身份数据泄露事件,更表明了技术问题的爆发会直接影响平台的运行,产生信任危机。facebook允许用户选择他们自己的隐私设置,并选择谁可以看到他们个人资料的特定部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