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人性与选择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李啸洋
近日,管虎执导的《八佰》上映,引发了观众对战争电影的热议。相对于《八佰》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绘,战争电影图谱中也存在一些独辟蹊径的角度,如从儿童和启蒙的视角讨论战争,探讨“天真与战争杀伤力”的关系。同期上映的《乔乔的异想世界》便属于此类,它充满喜感,荒诞不经的外表下是严肃的内核。
儿童视角下的战争
从儿童视角切入来审视战争的电影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儿童被塑造为小英雄,比如《鸡毛信》(1954)、《伊万的童年》(1962)、《闪闪的红星》(1974)等。法国哲学家萨特从《伊万的童年》中看到战争对童年的扭曲,指出伊万内心冲动的暴力是“赤裸裸的魔鬼性”,是战争酿造的悲剧。第二种,透过孩童的遭遇展示卑劣的人性,比如《流浪的尤莱克》(2014)和《被涂污的鸟》(2019)均以二战中逃亡的犹太儿童为主角,展示他们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复杂的社会与人性。第三种,将战争喜剧化或荒诞化,以此反思战争,比如《铁皮鼓》(1979)、《美丽人生》(1997)、《潘神的迷宫》(2006),以及《乔乔的异想世界》等。
在第三种战争电影中,《潘神的迷宫》以女孩奥菲利亚的视角讲述了一部暗黑童话,将克鲁苏神话与西班牙内战历史结合,富有魔幻色彩;《乔乔的异想世界》则讲述了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乔乔的母亲秘密帮助犹太女孩,乔乔在这种熏陶下改变了原本效忠于希特勒的想法的故事。奥菲利亚活在希腊牧羊神的指引下,乔乔活在希特勒的意志世界里,两部电影都以幻想的形式,反思独裁统治与战争。以儿童幻想、想象的方式进行宏大叙事,肇始于现代主义创作的反讽态度。当观众被规整、严谨的故事牵着鼻子走时,新的剧作模式被倒逼诞生。《乔乔的异想世界》糅合了喜剧、战争和幻想成分,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框架,充满嘲讽意味。
“命令”与“游戏”是解读该片的关键词,其中命令是建构,游戏是解构。柏拉图将游戏视为幼年时代对生活的有意模拟,游戏消解、破坏了严肃的命令,使意义溢出原来的范围,产生荒诞的艺术效果。影片中,希特勒只是乔乔脑海中臆想出来的任务。乔乔形象狂放、表演夸张,为了成为希特勒青年团里的一员,接受了元首的洗礼:“蛇的头脑,狼的身体,豹子的胆子”。当成人世界的丛林法则放在身躯并不匹配的孩童身上,便产生了一种幽默效果,甚至母子日常对话都使用“希特勒式”装腔作势的语气,这种错位令人忍俊不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