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上海小剧场戏剧四十年(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后浪:上海小剧场戏剧四十年


《母亲的歌》海报及剧照
小剧场话剧《母亲的歌》(殷惟慧编剧、胡伟民导演)把青年话剧团的排练厅改造成中心舞台,该剧讲述了一个将军的遗孀如何教育子女对待人生的故事,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集中了当时青话的祝希娟、娄际成、张先衡、袁国英、刘玉、任广智等,演出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模式,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近在咫尺。一丝一毫都在显现在观众的面前,一点泪水,一声叹息,无不令观众动容。
小剧场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和日本,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对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来说,小剧场话剧是剧场空间和观演关系的一次新的构建,正如童道明在“当代小剧场话剧”研讨会上所指出的,“虽然小剧场话剧没有固定不变的舞台,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观众席,但是,小剧场话剧比大剧场话剧更能提供演员心理深入的可能性。”
如果说80年代下半叶的上海小剧场戏剧有反叛性、超前性的实验倾向,少数作品带有强烈的“先锋”意识,而其探索的重点又大多放在确立新的“观”与“演”的关系上。那么90年代的小剧场戏剧则呈现出形式风格多样化的倾向和世俗化的趋势,对于小剧场戏剧的“探索”有了更广泛的理解,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接受问题,出现了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平凡的世俗生活,表现现代意识的主题,同时也就更重视于演员的表演艺术和演出风格的多样化。
1985年12月,由上海师范大学干修生陶骏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如今东华大学)的研究生刘擎等人合伙建立了当时上海最早期的跨校的实验戏剧社团白蝙蝠剧社,编创了四场实验诗剧《生存,还是毁灭》。1986年9月,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刘永来、李容、王景国、张献一起成立了边缘剧社,准备筹排张献编剧的《屋里的猫头鹰》(因故搁浅),后排演的剧目还有《时装街》(张献编剧、余莅杭导演)等。这些剧社为小剧场的发展做了不少尝试。
1989年4月由张献编剧、谷亦安导演的《屋里的猫头鹰》,作为南京小剧场戏剧节演出剧目由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后又演于当时青话的实验剧场。此剧在结构、内容、表述上具有的先锋性在当时的中国剧坛是罕见的。让观众穿斗篷戴面具观看演出,还被鼓励到台上去“殴打”剧中人沙沙,这已是名副其实的观众参与。此剧是中国小剧场戏剧一次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尝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