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体火箭赛道上冲刺,中国民营航天即将翻开新篇章(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8年2月成立的星河动力,在公司成立仅仅2年9个月后,就完成了中国民营入轨第二发。2020年11月7日,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地将天启星座11星送入轨道。2021年12月7日、2022年8月9日,谷神星一号连续两次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民企三连发无一失败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发射携带的卫星中,大多是实际投入使用的商业卫星,而非新火箭试射通常携带的实验性卫星或配重。
与此同时,国家队也投入了商业航天大潮。航天科技的捷龙系列和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固体火箭都在此期间投入使用,发射频率远超民企。2022年7月27日,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固体火箭一箭六星,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科宇航是中科院系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算是半个国家队。力箭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固体火箭(起飞推力200吨),太阳同步轨道能力高达1.5吨,充分显示了中科院系统的实力。对同在固体火箭这个赛道的民企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回过头来看,这八年的成绩并不算亮丽。民营公司(不包括中科宇航)只进行了9次轨道发射,4次成功,5次失败。发射的都是近地轨道能力不超400公斤的固体小火箭。这和他们当初设定的宏伟目标距离颇远,更不用说成为中国的SpaceX了。
其实这些火箭公司和他们的投资方也心知肚明。固体小火箭只是一张入场券,是证明能力和赢得投资者信心的测验。现在很多商业小卫星的质量都超出了固体小火箭的载荷能力。大火箭一箭多星(如猎鹰九号发射星链卫星)成本优势更大。固体小火箭的优势在于快速发射能力,更适合国防需求。但这是国家队的职责,两大集团的长征、捷龙、快舟,以及中科院的力箭都在等着分这杯羹,轮不到民企。
所有火箭公司都清楚,要真正立足市场、体现价值,必须有大中型液体火箭,最终还必须是可回收的。SpaceX已经在前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无论NASA的空间站补给单子,还是国际发射市场的通信卫星,载荷能力至关重要。所以,中国的大部分民营火箭公司从一开始也都规划了液体火箭。只是与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尤其是其核心液体燃料发动机)研发门槛很高,周期很长,需要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
2018年7月5日晚,蓝箭航天在北京水立方举办发布会,宣布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朱雀二号中型火箭已于六月完成全系统设计工作,计划于次年完成全部地面试验,2020年首飞(现在看,即使算上疫情影响,这个计划还是过于乐观了)。此时蓝箭的朱雀一号小型固体火箭还未首射,但它的两款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已经启动,10吨级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试车已经完成,80吨级发动机的产品已初步齐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