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岛求生”的那些事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刘梦蝶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特别的话题——孤岛求生。可以说它一直是一类受创作者青睐的题材。不管是在文学领域、影视,还是游戏,故事的构造者都乐于将故事放置在这样的一个环境,抑或说装置里。
电影《大逃杀》《饥饿的游戏》就是让落难者在主使者营造的孤岛上互相残杀的延伸设定,文学上的突出代表《鲁滨孙漂流记》甚至会被戏称是“种田文”的鼻祖。
拥有多样变种的孤岛求生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核心要素,正如它的字面想要传达的那样,一在“孤岛”,二为“求生”。“孤岛”场景重在强调与世隔绝的条件,弱化外界的存在。根据作者的意图,这种场景会对角色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角色到达孤岛后,就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求生。它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也是孤岛上角色的目标。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人性会迸发出闪耀的光辉还是暴露阴暗的脓疮;为了生存,文明人会委身野性,还是坚守道德和秩序。可以看出,孤岛求生深层次上是一种对既有环境和规则的打破,现代社会用秩序井然的框架让人远离生物间的弱肉强食,可同时人类也要继续在有限的资源中拼搏厮杀,这种对决更为文明,但残酷的程度绝不会减少。
在依靠法律、权力、技术等所编织的牢笼中,规训与惩罚对人的身体、行为、主体的塑造将人逼向了“异化”的边缘。人何以为人?一些人选择了在更为原始的环境中寻找答案。当现代人被剥夺处于需求层次最底端的生理以及安全需求时,他们是否就能展露压抑的本性?答案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中千姿百态,而现实中真实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件。在没有人工卫星和GPS定位系统的年代,遭遇海难而被放逐孤岛的意外时有发生,留下记载的也不少。
在这些记录中,有一位女性的遭遇就更为离奇而富有传奇色彩了。
一切还得从1836年的一场海难说起。一位名叫伊莉莎·芬瑟的苏格兰女性同她的船长丈夫乘上从悉尼开往新加坡的航船。不幸的是,船沉没了。伊莉莎同她的丈夫漂流至孤岛沦为当地土著的奴隶。
伊莉莎的丈夫没多久就死于饥饿(也有因为伤口感染致死一说),而她本人终于在一位爱尔兰犯人的帮助下逃出生天。回国后,关于伊莉莎的事迹在伦敦广为报道。而后,人们将她落难的岛屿冠上她的名字。位于澳洲东岸、世界上最大的纯砂岛也就由此得名。
当然,伊莉莎本人并没有留下日记或相关文书记述她的心境,这也就给了其后的创作者们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来发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