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岛求生”的那些事(3)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故事中存在多处对后殖民主义的隐喻。原住民俘虏艾伦后,首先就是通过发型肤色的塑造让她与族人同化,试图以此消除他们对白人压迫者的恐惧。而这种异样的外貌会同时激发出恐惧和敬意。在男人们出去打猎时,女人们又会围绕在艾伦的身边举行尊神的仪式祈祷丰收,将她视为高等的存在。
当回到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区域,艾伦被权威的代言人司令官传唤。在司令官的背后是现代社会森严的法律与秩序,只有被他判定符合现代法律的人才有资格回到文明世界。如果司令官得知艾伦曾贪婪地啃食人骨,她无疑会被加入高坡上看到的女囚犯的行列。她虽隐瞒了这部分真相,但骨与血中已留下原住民文化的印记。在她的内心,狂放、野性与对解放的向往让她走在文明与野蛮中间的独木桥上,这让人不禁想起澳大利亚暧昧的历史。何为澳大利亚自身的特征?即便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已所剩无几,他们留下的痕迹也仍诠释了澳大利亚这一地域。
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克·怀特在197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获奖理由是“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经过历代澳大利亚文学家的努力,澳洲文学已然不会被看作英国传统文学的延伸,在文学之林中建立起自身独有的特色。
作为一个出生在英国的孩子,怀特的小说背景虽一贯着陆于澳洲,但可以说他不管是对自己出身的家庭,还是那片大陆的感情,都是复杂的。在他的自传《镜中瑕疵》中,他提到“父母很为我这个娇弱的儿子伤脑筋”,他们总是用羊毛制品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他。年少时便患上哮喘的他自然与有着结实肌肉的强壮男孩们不同,家人的视线里他是一个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要想作为未来的农场主是令人担忧的。
这样的疏离感让他选择在13岁就前往英国的中学留学,并多次往返。这种处于边缘的陌生感让他在作品中比起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关心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尤其是跨越民族、国家界限,同他一样身份暧昧并为此苦恼的个体。
他将史诗的真实和诗歌的感情熔于一炉,烘焙出别具一格的美感。他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作为具体个体的价值,这一价值必然超过当前迅速发展的文明所能提供的一切。(刘梦蝶)
来源:解放日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