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艺人:戏允了,下刀子也要去(2)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提线木偶,旧称“悬丝傀儡”,是传统木偶戏的一种。清人梁章钜的《称谓录》,将傀儡释为“以木人为之,提之以索”。唐玄宗李隆基《傀儡吟》形容它:“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一个提线木偶由勾牌、丝线和木偶三部分组成。木偶又分偶头、躯干和四肢。偶头用刀刻而出、彩绘而成;四肢躯干,则由泡沫塑料填充,以铁丝塑形,搭建骨架。
关于提线木偶何时入闽,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认为,大致是随着东晋、唐末及南宋这三个时期的中原人口南迁,而流传至泉州的。
陈应鸿迷恋这一切。1977年,时年12岁的陈应鸿考进福建艺术学校提线木偶班。那个年代,报考木偶班的人数多达2000余人,最终只有15人被录取。从此,陈应鸿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线绑定,与木偶拴在一起。
1978年2月,陈应鸿入学。提线木偶班的教室设在泉州千年古刹开元寺内,班级15名同学起居饮食、课读练唱全在开元寺。陈应鸿的授业恩师是泉州木偶戏团的老艺人,年岁最长者已逾花甲,是“爷爷辈”。因而木偶戏班又被称为“公孙班”。
学木偶戏并不容易。除了文化课外,学生早晚要练习基本功,包括用于操纵木偶的“21套线规”,下午则练习唱腔和台词。陈应鸿记得早功从6点开始,为了能抢到用得顺手的木偶,有人凌晨2点就起床。一个提线木偶重两三斤,为训练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装水,用木棍提着酒瓶,一练就是半个小时。
最开始,年长学生学得较快,13岁的陈应鸿一度自我怀疑,打起退堂鼓。后来学生们每周五晚在开元寺为市民免费表演,不少人为陈应鸿鼓掌叫好,他才渐增信心,表演渐入佳境。
“演员是在观众掌声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1983年毕业后,陈应鸿进入泉州木偶剧团,他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40多年。
“前棚嘉礼后棚戏”
按照闽南的习俗,提线木偶的演员被称为“嘉礼先生”。闽南一带,民间信仰盛行。每有吉凶之事,搭棚唱戏、民乐鼓吹蔚然成风。
提线木偶只在红事(喜事)时出现,如结婚生子、建新屋,及“敬天公”、元宵节等场合。因此,提线木偶戏又被称为“嘉礼戏”。《周礼》记载,嘉礼是古时“五礼”之一,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等内容。
泉州地区有一句俗语,“前棚嘉礼后棚戏。”意思是任何戏班在与提线木偶戏班对棚时,须让后者先动鼓。嘉礼锣鼓未响,其他戏就不能开。
做戏如做人,戏一旦定下来,就如同定下契约。主人家请演戏,要用毛笔在红纸写上开戏时间和地点。戏班收下红纸,到日子就要开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