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我是读着抗战文学的红色经典长大的,也是在这些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我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发现,《荷花淀》《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平原烈火》《腹地》等小说、《地道战》《雁翎队》《小兵张嘎》《回民支队》《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作品,描写的是河北人民血与火的抗日斗争生活,刻画的是燕赵儿女抗战英雄的形象,它们所具备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品质,不仅成为中国敌后抗战文学的典范,同时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发生在20世纪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悲壮惨烈,中华大地上狼烟四起,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应该说,在不同的战区、不同的根据地,都会留下有着不同地域特点的抗战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抗战文学经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发源于河北,而又相对集中于冀中地区。我查阅了大量河北抗战史料,并在2005年沿着当年的晋察冀根据地版图实地走了一遍,访问了许多抗战老兵和老作家。我初步的认识是,这与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抗战背景有直接关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河北很快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被称为“中国通”的冈村宁次机接替多田骏赴任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认为,华北的“治安”形势糟糕,根本问题在冀中。当年,冀中有“八路军的米粮仓”之称,是冀中平原的老百姓送粮送棉支持了山里的八路军。于是,冈村宁次下决心,要用5万大军对冀中进行大扫荡,用竭泽而渔的手段来瓦解八路军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彻底摧毁冀中的抗日武装力量,这就是惨绝人寰的1942年“五一大扫荡”。这次大扫荡长达数个月,被抓、被杀害群众5万余人,成为日军侵华史上在中国农村制造的最大惨案。
在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中,我感受到,这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虽然给冀中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也极大地激发了冀中军民的反抗勇气和斗争精神,创造了许多英雄传说。自古燕赵多悲壮之士,从文化源头上来看,在燕赵的文化和精神里面,有血性、有情怀、重传统。三种文化元素相互渗透,构成了“勇武任侠”的显著特征,英雄的燕赵儿女在抗战斗争中则把这一文化特征彰显得淋漓尽致。“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成为每个人的口号;毁家纾难,视死如归也成为每个人的真实行动。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马家母子两代英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工人抗战英雄节振国、儿童抗战英雄王二小等,这些抗战英雄都诞生在燕赵大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