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却来万里觅原乡(2)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叶嘉莹。资料图片
《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说,“叶先生才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她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诗的女儿。”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条当然是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她一生与诗结缘,为诗奔走,这条线索不妨称为“诗的人生”;另一条线索则是中国的诗歌,乃至于浸润了诗意的中华文化艺术,以及此种文化陶铸的君子人格和民族气质,或曰“诗的国度”。“诗的人生”与“诗的国度”交相辉映,如经纬线编织出了这部锦缎式的影片。
影片中不时出现叶先生坦然叙说人生的镜头,1924年,她在北京出生,少女时代遭遇战乱,母亲又突然离世,结婚后,上世纪40年代随丈夫前往台湾。之后的20多年间,她辗转多地,遭遇政治迫害、中年丧女等种种苦难,晚年来到南开大学,弘道授业。从三四十年代的北京到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又从台湾到异国他乡的北美,再从北美回到七八十年代北京。几十年的岁月,假上苍之手为她画了一个圈,颠沛半生,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岁月流逝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被叶嘉莹写成了诗。诗歌,成为她记录人生、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成为她与家国、天下相连的纽带。这些诗歌,伴着她的吟诵,成为影片最动人的部分。影片中采访了小提琴家石阳,他说他从叶嘉莹的吟诵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吟诵是对生存节奏的寻找。“吟诵是诗人的生命在声音里复活。”诚哉斯言!
不过,这部影片与一般的人物纪录片不同,占据叙事中心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意境。叶嘉莹虽是最重要的叙述者,她的人生也是影片最重要的内容,但无论作为叙述者还是她所叙述的故事,都被置入影片以写意与写实手法相融而成的独特意境之中,成为如烟似雾的情感,浸润人心。
空境呈现“苍茫之感”
看完全片,最令我难忘的场景是:诗人席慕蓉陪着叶嘉莹到海拉尔,寻找叶赫古城遗址。高原之上,野草丛生,叶嘉莹在一片荒凉中极目远眺,似乎要找到她的祖先叶赫纳拉氏的一些踪迹,脸上如常的平静中也有了一丝怅然。此时,银幕上打出了《诗经.黍离》的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还有叶先生自己的诗,“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伴随着吟哦的声音,意境顿时翻高,这不只是一个诗人在寻找“原乡”,她是在为民族寻根,为文化续脉。影片中类似场景,还有不少。以至于观影几天之后,每当我回想起这部影片,耳边仍彷彿听见吟诗的声音,眼前也会浮现出悠远的景象,一种苍茫感填塞了心灵。我以为,这是影片最突出的美学气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