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墨水瓶里装得下什么?十三邀的再定位(2)

2023-06-28 来源:飞速影视
由于咖啡馆是由消费来定义权力关系的,因此平日里知识分子感受到的等级概念、权力关系、被殖民经验也会相对淡些。在咖啡馆中,不管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们消费一杯咖啡,便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从这个角度讲,在咖啡馆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至少是平等的。
17世纪中期,欧洲第一个咖啡馆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并立即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激发智慧的聚集地。酗酒和赌博之徒通通被拒之门外,那时,咖啡馆代表着智慧的成长。在现代印刷业出现之前,欧洲的咖啡馆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媒体和沙龙的作用。
中国的咖啡馆文化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伴随着大量外侨(主要是俄国、日本和犹太侨胞)来沪发展,沪上独立经营性的咖啡馆逐渐增多,咖啡馆消费文化渐成风气。据上海海关贸易册显示,仅1931年上海进口咖啡的数量就多达近25吨,可见沪上饮咖啡的风气之盛。
只喝绿茶的鲁迅就曾这样春秋笔法地描绘1920年代上海的咖啡馆:「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前面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但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只不过时隔数十年,北上广深咖啡馆的主角们,从昔日「年青貌美、齿白唇红的革命文学家」变成了今日的格子衬衣、黑框眼镜的90后创业家,「创业 咖啡」更是成为黄金搭档。不过,腾讯新闻《十三邀》与COSTA的这次慢闪活动,无疑把咖啡馆又往新思想集散地拉近了一步。
如果说知识分子奠定了咖啡馆的文化基因,咖啡馆也反哺给知识分子一个精神的家园。咖啡馆满足了知识分子的审美需求,无论是物质性的空间,还是主观上的情愫、想象,他们总借由咖啡馆来完成,因此,没有比在咖啡馆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应许之地更适合「十三邀」的“深夜咖啡馆”活动。
02 墨水瓶里的隐喻
不过,这场活动除了现场自由随意的交谈氛围使人向往之外,嘉宾桌上的墨水咖啡也很引人注意。这个被注满咖啡的墨水瓶——正是十三邀播出第二年后推出联合COSTA推出的新品“限量墨水咖啡”。
周边的推出往往宣告了一个IP的炼成。与这档节目一样带着浓厚知识分子意味,墨水瓶隐喻着知识与文化,正是这个时代青年们如饥似渴的东西。
但「十三邀」没有披上最时髦的知识付费的外衣,它不特意制造焦虑和恐慌,它没有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它也不传授识人判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它甚至都难以称得上流畅——我们已经习惯的商业社会里那种润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