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印象——武汉是码头文化的发祥地(之四)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使武汉成为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过去的武汉是一个以水运为主的城市,这里的码头经济非常繁荣,虽然现在有一部分码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造成为江滩景观,但是武汉港仍有一些码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行至武汉江边,在汉口江滩和武昌江滩依稀可见旧码头遗迹,那些粗壮的铁链、铁锚与陈旧的趸船,顿感百年往事浮现在眼前,老武汉的历史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
提起武汉的码头文化,首先引入脑海的是此起彼伏的码头号子,帆樯林立的不夜水港,鳞次栉比的货轮商船,商贾云集的街市店铺。武汉码头兴旺的源头应该从明代开始算起,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独立发展,因为良好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武汉有名称可考究最早的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以后又陆续修建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大王庙、五显庙、沈家庙、关圣祠、鸡窝巷、接驾嘴、龙王庙、鲍家巷、新码头、流通巷等码头。这些早期的码头,都是沿汉水自上而下逐步修建的。由于汉水流域已不能满足商业需求,因此汉口成为长江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重要码头。
据史料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汉口著名有八大码头: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如同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廿里长街八码头,路多车轿水多舟”。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江汉关共有码头60余处。武昌的码头主要有“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汉阳的东门、南门外也有多处码头。有一些码头随着商业市场的专业化逐步成为专用码头。如:接驾嘴码头为炭薪市场码头。龙王庙码头、小新巷码头,周围水果行集中,为水果码头。宝庆码头因附近有几家大米店,主要搬运大米。永宁巷、五彩巷、石码头,因为这一带有8家大粮行,码头主要搬运由荆门、天门、襄樊等地运来的粮食。流通巷码头起坡的货物多是大宗的食油和皮油。
大水巷码头主要搬运老河口、汉川、天门、沔阳来的棉花。肖家巷大码头运芦柴、小码头运江西瓷器。沈家庙码头靠药帮巷,那一带是各地商帮药材行栈号店集中的大市场,主要起坡中药材。稍远一点的,汉阳鹦鹉洲,是竹木专业市场码头。那时汉江、长江沿岸的“划子”(即小船),比现在的大饭店门口排队的的士还要密。插队抢客,是常有的事。18-19世纪的武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正是码头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