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证明,只有疯子才配拍豆瓣250(3)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自1895年卢米埃兄弟把电影带到观众面前,电影的创新就从未停止。
一开始的电影,由于技术有限,都是无声的。
有背景音乐或是中间有字幕的默片,大多都是当时发行商为了吸引观众的伎俩。
直到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手》横空出世。
电影里的人破天荒地开声说话,弹奏的音乐竟然也能同步了。
尽管只有两幕是声画同步,却已经预示电影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个划时代的创新背后,却是一场倾家荡产的豪赌。
在有声电影出现初期,人们就如《艺术家》里,默片男主角乔治·瓦伦丁第一次看到有声电影那样嗤之以鼻。
什么鬼东西嘛。
这段情景,代表了当时的默片艺术大师卓别林的态度。
因为担心声音会令观众分神,不去关注演员的表演和画面的调度。
这明显会对讲求演员表演来拓展观众想象空间,已经形成自己一套艺术风格的默片造成严重威胁。
卓别林甚至公开发表《反“对白片”宣言》来diss有声片——
默片是一种世界性的表达方式,而对话电影则必定会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语言和种族……默剧是一切戏剧的基础。影剧的无声形式则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其限制,我认为有声影片对于戏剧艺术来说的确是有价值,但只是附加品。在短短20年里,电影以默片艺术的形式去讲述故事而发展繁荣,显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傲慢吗?
确实。
因为当时默片是标准,是唯一,也是权威。
而卓别林,更是权威中的权威。
但权威之下,还是有“疯子”。
这次的“疯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电影公司——
华纳兄弟。
在《爵士歌手》之前,其实还有另外一部有声电影,《唐璜》。
华纳兄弟与西部电气公司共同研发名为“维他风”(Vitaphone)的新机器,用于同步录音、刻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