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亘古亘今”的精神魅力(3)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第四,仁义中正的道德追求。周敦颐《通书》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孔子的仁学将仁的本质确立为“爱人”,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倡导“为仁由己”,“仁以为己任”,并努力去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一部《论语》,“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仁德的重视。孟子仁义并称,将“仁”界说为“人心”和“人之安宅”,将“义”界定为“人路”和“人之正道”,认为仁义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几希”。《周易》提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认为人可以凭借仁义之道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与对仁义的崇尚密切相关,中华文明十分推崇中正中庸之道,唐尧虞舜时期开始“定国名为‘中’”,将“上古以来尚中之德”上升到国德的高度,凸显了笃行并坚守“中道”的国性意义。尧之授舜,舜之授禹,其要旨在“允执厥中”。
在中华文明中,“中者”被认为是“天下之正道”,“庸者”是“天下之定理”。凡事讲求适度和中正既是天地的秩序,天之为道是“刚中而应,大亨以正”的,也是人类存续的法则,人道以中道中正立身处世,“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尚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道德价值追求。
第五,革故鼎新的使命担当。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革故鼎新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旧事物基础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革故就是破除旧事物的弊端,为制度更新扫清道路、提供前提;鼎新就要确立有利于新事物成长的新思想、新制度、新体系,进而实现历史性更迭转换。《周易》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生生之谓易”等来说明革故鼎新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人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姿态和变中求新、新中求进的精神追求。战国时,商鞅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曰“作新民”。古人还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日新者必日退”“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等具有创新精神的观点。
在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进程中,“革故鼎新”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也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并将在变革创新中创造更多成就。
第六,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既不像西方文明追求外在的征服与占有,始终以外物来填充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甚至不惜发动十字军东征、近代海洋争霸和现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多次侵略性战争,也不像印度佛教那样视现世的一切为虚妄的存在而与世隔离,追求一个空寂的梵天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世界,追求一种刚健有为、日生不滞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文明,自强不息正是中华文明内具的精神气质。中华文明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书写了中华历史上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史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