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水门巷:泉州最好吃的巷子,竟藏着这么多古迹(2)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夏夜人间烟火中的水门巷。(王柏峰摄于2018年)
水门巷位于泉州中山南路西侧,东起中山南路,西接竹街。水门在宋代称为通津门,后改名南薰门,为泉州七座城门中的水关通道,故称“水门“。过去前往水门城楼要经过此处,故名水门巷。在泉州古代铺境中,水门巷地处泉州古城南隅善济铺水仙境,又称“水仙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署志》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门水仙门内。”水门巷以西一带,正是著名的泉州市舶司机关驻地,如今已是泉州世界遗产点之一。
水门巷连接竹街、水沟巷,以前这里郊行林立,是竹木、海鲜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三条古巷,两水一竹,精确概括这里的人文风貌。
水门巷12号:见证富庶城南的观音宫

巷遇水门巷:泉州最好吃的巷子,竟藏着这么多古迹


水门巷12号观音宫,始建未详,祀观音菩萨,历来香火颇盛,1950年以后被毁,改为竹器店,观音佛像被请入竹街三义庙。2011年,在三义庙董事会成员协助下,观音庙被请回竹器店。随后三义庙在原址重修,重修时曾出土清代光绪年间重建观音庙的记录石碑,石碑上有泉州91个捐款的商号名称,见证城南的富庶繁荣。观音宫前还有附近舶司库巷的书法家李伯瑜撰写的对联:众生心即大悲心,八苦海皆真性海。
泉州文史学者傅金星曾在《续泉山采璞南薰遗址琐谈》中提到:水门一带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有琳琅满目的世界奇珍,是神话般的历史、文化摇篮,借南薰命名,富有诗意,会引起人们共鸣,温故追新。
政协泉州市鲤城区委员会文史民宗办傅仰滨主任介绍,水门一带曾是古城与国内外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之一,在水门最突出的首推竹器销售业,有完整的竹器产业集群,如农渔业用的畚箕、谷筐、簸箕,工商业用的晒筐、货篮,建筑用的篾匾、脚手架,市民日常用的菜篮、摇篮、竹床等等,大小竹器作坊比比皆是,所以水门巷尾就有了一条竹街。1956年,仅水门周边就组建了4家竹器合作企业,几乎囊括泉州当时此类企业的总量。
泉州文史学者吴健康曾在鲤城政协文史资料《水门往事》中回忆,竹街在老街坊口中被称为“鱼行”。鱼行每天子时一过就开市,来自崇武、小岞、深沪、祥芝及外市的海产品汇集于此,热闹非凡,以至于有些贫困人家游走在鱼行中,捡一些散落在地的小鱼小虾带回家佐餐,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拾鱼屑”。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从竹街三义庙到马坂巷西段有一段60米左右的水泥路面,而附近均是泥土路面,这就是当年为了方便鱼市交易和打扫而特意铺设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