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4)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性掠食者,尤其是恋童癖罪犯,往往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否认他们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们要么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被一个孩子,或是魅惑的女人所引诱),要么塑造成施恩者(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受害者着想)。
认识G之后,我把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读了又读,令人不解的是,里面的自白却与上述内容恰恰相反。临近审判,弥留之际的亨伯特·亨伯特在精神病院写下了供认书。对自己,他可是毫不客气。
洛丽塔多么幸运才至少获得了这样的补偿,她的继父,这个掠夺了她青春的人,明白无疑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可惜在那之前她就已经死了。
我经常听人说,像纳博科夫写的这种作品,如果是在今天这种所谓的“新清教主义时代”发表,必然会受到审查。然而,在我看来,《洛丽塔》绝不是对恋童癖的辩护,相反,它是这个主题之下我们所能读到的最深刻、最有力的批判。并且我始终对纳博科夫是恋童癖这一点持怀疑态度。显然,他对如此具有颠覆性的主题的浓烈兴趣足以引人怀疑——他曾两次致力于相关主题的创作,第一次是用母语,取名为《魔法师》,很多年以后,又用英语写成了这部标志性的、风靡全球的《洛丽塔》。或许,纳博科夫也动过某些念头。对此我无从知晓。但是,尽管洛丽塔有着任性的天性,尽管她学电影女明星那样勾引和献媚,纳博科夫都从未将亨伯特·亨伯特塑造成一个施恩者的形象,更不用说是一个好人了。恰恰相反,他笔下人物对少女的激情,那折磨了他一生的、无法抑制的、病态的激情,纳博科夫却呈现得一清二楚。
G的作品当中没有丝毫悔恨,甚至连反省都没有。也不见任何的歉意和自责。就好像他生来的使命就是给予未成年人被这狭隘的社会文化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满足他人和自我满足的能力。
这种无私真是值得人们为他在卢森堡公园立一座雕像。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Vanessa Springora),1972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现代文学硕士。2003年在法国国立视听研究院担任编剧和导演,2006年加入法国朱利亚尔出版社,2019年升任总监。2020年出版《同意》,讲述了自己从14岁开始与作家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发展出的一段畸形关系,引发法国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2021年退出朱利亚尔出版社的管理层,以独立出版人的身份继续从事图书事业。译者李溪月,索邦大学文学硕士。译有《消失的塞布丽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