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4年前,鲁迅的《明天》就戳穿了人与人的关系,虚伪且可笑(6)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以小见大——谈单四嫂口中的“明天”


很多人知道鲁迅一生都在批判“国民性”,可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是个怎样的存在,一些人说不太清。
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存有两个维度,或者可以说是基于两个点展开的:
一是,在“知”的层面,鲁迅批判现代价值理性的整体缺失;
二是,在“感”的层面,鲁迅批判人道主义情感的极度匮乏。
愚昧无知且麻木,是现代价值理性缺乏所导致的悲剧;而冷漠冰冷又残忍,是人道情感匮乏所带来的悲剧。
正因为看透了“国民劣根性”的实质,鲁迅才会选择批判;可也因为看透了“国民劣根性”,鲁迅才会在呐喊中一再的彷徨。

早在104年前,鲁迅的《明天》就戳穿了人与人的关系,虚伪且可笑


鲁迅的《明天》发表之后,周作人曾评价这篇小说“阴暗”。
“阴暗”吗?想想单四嫂的悲惨又无望的遭遇,确实有些“阴暗”,这种“阴暗”,是鲁迅为数不多完全带入自己全部情感所致。
但只有“阴暗”吗?
不,我倒认为在这“阴暗”之中,有鲁迅为了唤醒昏睡的民众而发出的泣血的呐喊。
在《明天》中,“明天”一词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出现“明天”,是在宝儿病重之时,单四嫂以为“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
然而到了明天,宝儿却死了;
第二次出现“明天”,是宝儿病死之后,痛苦的单四嫂期待“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
然而到了明天,迎接的却是棺材与下葬;
第三次出现“明天”,单四嫂早已接受了宝儿死了的事实,“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
前两次“明天”象征着单四嫂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最终全变成了“失望”。
第三次“明天”的出现,与单四嫂的“希望”无关,此时单四嫂已无任何的希望,这一次出现象征着“远离了人类哀愁与悲欢”的“明天”,只会是“暗夜”的对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