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4年前,鲁迅的《明天》就戳穿了人与人的关系,虚伪且可笑(4)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明天》发表之后,了解鲁迅生平创作经历的人,一度爱用“死原来住在生的隔壁”这一观点,来解读这篇小说。
这种解读很巧妙,但或许并不准确。
对于《明天》的解读,其实更应该用鲁迅写在《而已集》中的《小杂感》里的思想来解读: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早在104年前,鲁迅的《明天》就戳穿了人与人的关系,虚伪且可笑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才是这篇小说的主旨。也因此,在小说中会出现——一边是单四嫂的惆怅,一边却是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的言欢;一边是丧子之后的凄苦悲凉,而一边却是推杯换盏之后勾肩搭背的“小黄调”……
一墙之隔的两种情绪强烈的对比,才是鲁迅所要批判的地方。
如果说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短衣帮”给孔乙己的是“有声”的取笑,那么到了《明天》之中,咸亨酒店的“老拱们”对单四嫂的则是“无言”的旁观。
“有声”的取笑虽然冷漠,但在其中也不乏并无恶意的笑噱,可“无声”的旁观,在其中只有让人心寒又胆战的冰冷与残忍。
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无视宝儿的病痛与生死,更不关心单四嫂的悲欢与哀怨。不仅如此,他们还恣意肆然地在这位凄苦的寡妇身上放荡着淫邪的“臆想”。这份“臆想”,相当于在旁观的冰冷与残忍中,又掺入了人性的龌蹉与卑劣。
这是鲁迅要揭示给我们大家看的东西,也是导致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人性的原因。
这样的人,只存在于文中吗?
不,鲁迅的深刻性,恰恰在于文中的人物,不仅存在于过去,还存在于如今。
甚至于这样的人,不只是零星的几个,而是成群结伙的——
今年,发生在武汉的那个悲剧,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儿子在学校被车碾压丧命,给母亲带去了难言的悲伤与痛苦。
而在这个时候呢,在网上发声的一部分“蒙着面”的人,不仅没有给予身而为人该有的同情与安慰,反而发出了一系列的“恶语脏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