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战役,使“喀秋莎”一炮走红,成为红歌、女仆、国家的符号(2)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于是,日军在中国和俄国的敏感边界,挑起了“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在与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时,私下在条约俄文文本中把张鼓峰划归沙俄。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把它划入珲春县界。
但当时的苏联主张按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认为它属于自己的领土。
由此,日军看中这块敏感的战略要地,大做文章。
1938年5月,日军派人到张鼓峰旁边修筑碉堡。
而苏军马上反制,一举占领了张鼓峰,构筑工事。
日军的好战派则抓住这个时机,在7月底发动了战斗。
苏军严阵以待,进行猛烈反击。
由此,双方展开了激烈争夺战。

张鼓峰战役,使“喀秋莎”一炮走红,成为红歌、女仆、国家的符号


日军在陷入不利的情势下,主动言和停战。
苏军则趁势占据张鼓峰,并将苏联边境线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了一条江边的狭窄“通道”。
这也导致中国东北地区失去了重要出海口,影响重大、深远。
而今的张鼓峰位于中俄国界线上,附近也是中、朝的交界处。

张鼓峰战役,使“喀秋莎”一炮走红,成为红歌、女仆、国家的符号


(注:张鼓峰事件的具体内容,请另外参阅本账号的前文)
在张鼓峰事件期间,苏联政府派出了一批记者到战地采访报道,以鼓舞士气,并借机在国内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教育。
其中,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描写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张鼓峰战役,使“喀秋莎”一炮走红,成为红歌、女仆、国家的符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