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袁雅生:人生若只如初见(2)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1.从医之路
袁雅生出生的日子很特别,1972年3月8日。他因此笑道“我每年过生日,都是跟全国广大妇女同志一起庆祝的。”
事实上,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的袁雅生,几乎从来不过生日。他说,幼年家贫,饭都吃不饱,哪顾得上生日呢。
袁雅生出生于江苏徐州睢宁一个小村庄,曾经是中学老师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下放农村在生产队做会计,母亲是当地的农妇,并不识字。他家有5个孩子,袁雅生排行第四。
“庄稼人就靠土地活着,几个小孩都要上学读书,去地里干活的只有我父母。记得我刚上初中的头两年,学费都是问邻里乡亲借来的。”
少年袁雅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生活的主旋律是贫困和饥饿。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去路边挖野菜,到水里捞蒲黄,山芋叶、榆树叶,他都吃过。
袁雅生说,在上大学之前,对生活最大的奢望就是每天能吃上一碗蛋炒饭,这样他就很满足了。事实上,在高中阶段的每周一去县城的学校上课,他都会带一个小布袋,里面放两斤米,还有一大口袋的山芋干。
“每天抓一小把米用铝饭盒盛了,放两三块山芋干,蒸熟了,就是每天的饭。在我的记忆中,高中毕业之前都没有喝过牛奶。”
现在的袁雅生,有时候会回忆那些往事,他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些苦难不仅仅是考验,同时也在他的骨血里,刻下了坚毅和不屈的品格。
1989年高考那一年,袁雅生原本的志愿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是父亲强烈建议他读医学专业。背负着父亲沉重的希冀,袁雅生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当年这个专业在该校刚刚成立,袁雅生便是第一批学生。
有些人的青春,注定要像一把火。走出小镇乡村的袁雅生,内在有一股力量正不知不觉地醒来。
他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之余,还和一群文学爱好者成立了北斗文学社,并办起刊物《琉璃窗》。在大学图书馆里,他读《红与黑》《呼啸山庄》《简爱》……那些不朽作品为他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他最爱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那个安迪逃出生天,在电闪雷鸣中振臂高呼的镜头,他看了无数遍,每一次都热泪盈眶。
毕业后,袁雅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工作了5年,从一个住院医生做起。“徐医附院的耳鼻喉科是江苏省重点专科,对于气道异物、食道异物,喉癌的治疗非常有特色。”
这5年中,袁雅生跟随科室的前辈学习手术技巧。甲状腺、喉癌、声带息肉、扁桃体,鼻息肉、鼻窦炎……渐渐地开始得心应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