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专题|影像中的迁徙之径,与你我相关(6)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阿玛·格洛丽娅》剧照
身体遭受的冲击只是一个层面,心灵同样无法得到豁免。这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2019年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以新人之姿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同义词》。该片讲述了以色列退伍军人约亚夫到巴黎之后,通过学法语、恋爱等方式,试图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一个法国人,最终却惨淡收场的都市寓言故事。约亚夫的失败,是对欧洲文明的绝大讽刺:所谓会说同一种语言就能实现身份认同,根本就是的一套忽视肤色、种族、历史背景的虚伪说辞,尤其是在历史殖民地众多的法国,这种情况只能更加明显。无论是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长片首作奖的影片《圣奥梅尔》,还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的《阿玛·格洛丽娅》都在揭示,一旦开始肉体上的迁徙,恐怕人的一生都会同步开启精神流亡。
《法兰西》剧照
本质上说,相比中国或东亚的迁徙题材电影,西方同类电影最不同之处还不在于迁徙的原因,而是叙事的视点。很多创作者选择透过迁徙者的视点为欧洲观众提供从未想见的故事,试图给予观众共情的可能,改变大众对移民、难民的看法,从而直抵本国的政治核心问题;与此同时,也有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主体民族的角度进行反思,比如2021年法国大师级导演布鲁诺·杜蒙的作品《法兰西》,就是完全透过法国人的视点观察外部世界。主人公法兰西从名字看就颇有隐喻性质,她的工作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兼记者,这让她往往深入冲突最激烈之地为观众带来一手的新闻报道。在这个过程里,法兰西有意无意地剪裁和曲解着事实,自己也拒绝亲身经历难民所遭遇的一切。最终,她所能得到的只是浮华和虚荣,而无论是真相还是真爱,都宿命般地越去越远。
杜蒙用非常繁复的间离手法去展现法兰西的日常生活,为的就是让本国观众意识到人物生活与工作中那虚伪的一面——当然,这也就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虚伪侧面的一个隐喻。尽管如此,哲学系出身的杜蒙也深知,生活和工作还是要继续下去,影像也从未摆脱过被剪辑、拼接、操纵的终极命运。如果事实无可避免地被曲解,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接近真实,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述迁徙过程里,或者更宏观地说,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系统性问题,保留最鲜活可信的部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