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8)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五代南唐 李昇(款)《货郎图》
唐宋两代茶的主流不是我们今天习见的茶叶,而是饼茶,又称“片茶”“团茶”。茶叶成为茶饮的主流要到明朝。
今天也有茶饼,比如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将茶叶紧压而成的,撬一块下来用水泡开仍然是茶叶。而唐宋饼茶是完全看不见茶叶形状的,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的记载,饼茶的制作方法如下:第一蒸,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拣选、清洗,“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第二榨,将蒸过的茶叶“淋洗数过”,使之冷却,然后尽可能榨出其中的水分及茶膏(即汁液),“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第三磨,把去除了水分和汁液的茶渣放入瓦盆内,加水,用木棒反复研磨;第四添加香料,“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第五定型,最后放入特定的茶范内定型,再置于笪上晾晒,使之干燥,就得到了完美的茶饼。这种饼茶在反复的蒸榨研磨之后,又掺入了香料,以色白为上品,《东坡志林》引司马光的话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是白的好,墨是黑的好;这样过度加工的片茶之中,究竟还能保存多少茶之真味,我深表怀疑。
唐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是陆羽《茶经》所提倡的煎茶法,也就是煮茶。先要把饼茶烤干、碾碎、罗细,“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然后以釜煎水,煎水时必须小心观察水的沸腾程度。“其沸如鱼目”,冒出鱼眼大小的水泡时,加入食盐调味;“缘边如涌泉连珠”时,舀出一瓢备用;然后加入茶末,不断搅动,同时将之前舀出的那一瓢水陆续加入,以缓和沸腾,培育“汤花”。最后,将茶釜从火上取下,将茶汤倒入茶盏,这叫“分茶”,分茶的关键在于均分“汤花”。对爱茶的人来说,煎茶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身与心的放松与享受。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煎茶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程序繁复。饮茶者必须配备茶砧、茶椎、茶钤、茶碾、茶罗等一系列器具,而每次饮茶都必须经历椎、炙、碾、罗等步骤,非富足而闲暇者不能备其事。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的金制茶具,是唐朝皇帝的供佛之物,备极精致,备极繁复。或是宋朝人也觉得麻烦,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更易操作的点茶法。其做法是将研碎、罗好的茶末直接置于茶盏中,先注入少许沸水调匀,再继续注水,同时“环回击拂汤上”,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定的汤花图案。点茶法追求汤花图案的鲜明特别,因此对茶瓶、茶盏、茶匙都有特别的讲究。茶末的颜色以白为上,因此茶盏的颜色以黑为上,以便突出汤花图案;盏壁要微厚,以便保温。这些都是点茶专家的讲究,宋人有斗茶习俗,比试的便是茶汤表面图案的美。在博物馆看宋代文物,看到颜色绀黑、纹如兔毫的建盏,那就是上品了,它的审美趣味是独特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