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小二,切二斤牛肉来!”“主人家,切二三斤熟牛肉来吃酒!”
以上是古装影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桥段,类似的,武侠小说中英雄豪杰仗剑走天涯,往往也会配以好酒与牛肉,来凸显其豪迈雄壮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里,牛肉可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吃的,按照古代的法律,擅自杀牛便是犯了死罪。
此外,关于古人的喝酒,亦不能以当代人喝酒的情况等同视之——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看似酒量大得惊人,实际上是因为在那时大多数酒是酿造酒,度数最高不超过二十度。所以说,刘伶与李白酒量到底如何,估计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能知道。
当然,除此之外,古人的饮食生活与当代的我们还有诸多有趣的不同,而这些不同背后,隐藏着的是古代人民的生命轨迹,以及时代所承载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下文中,作者赵冬梅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饮食生活,看一看古人如何度过人生,体味生命。

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


下文选摘自《人间烟火》,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上篇:脍炙的撤退
“吃肉”是一个重要问题。《曹刿论战》中讲到,公元前684年,齐国攻打鲁国。战前,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庄公讨论战局。曹刿的乡邻嫌他多事,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是肉食者才应该讨论的事情,你又何必插一杠子?曹刿回答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见识浅薄,没有远虑。
“肉食者”意指“吃肉的人,当权者”。这个注释来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传注》:“肉食,在位者也。”为什么肉食者就是在位者呢?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孟子》所描述的王道世界中,庶人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以推知,七十岁以下的“贱人不得食肉”,所以说肉食者即在位者。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提到“子雅、子尾之食”时说:“公膳日双鸡。”《左传·昭公四年》说“颁冰之法”时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由此可见,“则大夫以上,乃得食肉也”。
“肉食者鄙”是曹刿的主观判断;按制度,春秋时期贵为大夫,方可食肉。秦汉以后的官僚同样也是“肉食者”。初唐王梵志诗云:“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职田佃人送,牛马足䜺草。”此诗大俗写实,当官的确有饭吃。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人称“阮步兵”,因为他做过步兵校尉。这步兵校尉是阮籍主动求来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唐代官员的工作餐,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和监察御史,每天的定量是三头羊,到了大朝会的日子,人多,再加一只;冬天加热汤饼和黍臛(黍米肉粥),夏天加冷淘、粉粥,每遇节令还有特殊的加餐,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寒食节加了麦芽糖的饧粥。所有官员中吃得最好的,当然是宰相府。唐朝宰相府人称“政事堂”,宰相的小厨房称为“堂食”或“堂馔”。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