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唐代宗时,宰相常衮认为堂馔过于丰盛,想要稍加减损,遭到了同列的一致反对。当时政坛所认同的观念是“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当多大的官、负多大的责任,就吃多高级的饭,若无才干,就应当辞职,而不应该辞去俸禄。窃以为,以此标准来衡量政治人物,比一味强调私德、忽略治理能力要强得多。当然,我们做此评论是有前提的,传统中国是等级社会,没有平等观念,而丰盛的堂馔属于制度规定,光明正大,无可厚非。
晚唐 莫高窟第八五窟《屠房》
那么,古人所吃的究竟是什么肉?
牛肉虽美,但绝对不是评书说的那样,随便就能让小二“切二斤牛肉来”。牛和马一样,是主要的动力来源,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牛)、少牢(羊)是尊贵的祭品,非寻常肉食,“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秦汉以降,历代均有屠牛之禁。“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故曰必亡之数。”秦汉时期的肉食种类,主要是猪、狗、羊、鸡和各种野味。猪和狗是最常见的肉源,各地出土的汉墓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只要出现庖厨图,宰猪和屠狗都是最常见的”。从北朝开始,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原的肉食习惯发生了重大转变——羊肉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最爱。根据《唐六典》,亲王以下所赐食料“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三十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岁末,“奉圣旨,赐内外臣僚节料羊,计支三千口”。
这“三千口”是一次性下发给官员的过节羊。此外,“供御厨及内史食羊,每日二百口,岁计七百万余口。酿酒糯米二万余石”。这个数字让后唐明宗惊骇。宋神宗时,御厨一年的肉食消耗量为“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肉食者胃口惊人。
相较于羊肉,猪肉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不太美味或者不太健康的肉类。宋朝的御厨原则上“不登彘肉”,实际上还是有的,只是不多。传统医书,从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到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猪肉的评价一直相当负面,比如说它“味苦,无毒,主闭血脉,弱筋骨,虚肥人,不可久食;动风、金疮者尤甚”。上层对猪肉的喜爱应当来自金朝和清朝,是东北习俗。清朝杨双山的《豳风广义》就认为北方的猪肉比南方的好:南方的猪肉仍然是“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的;北方的猪肉则“味甘,性平,无毒,大能补肾气虚损,壮筋骨,健气血”,但吃无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