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4)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


魏晋 嘉峪关壁画墓《烧烤》
与炙齐名的肉类烹饪技法是脍,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的生肉。《礼记·内则》中所列“八珍”的烹调术中就有生食肉类的捣珍和渍。捣珍的做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五种里脊肉等量,用棰反复捣击,去筋,调成肉酱”。渍是取生牛肉横断薄切,浸湛美酒,一日一夜,取出与梅子酱同食。脍最常见的食材是淡水鱼类。《诗经·小雅·六月》有“饮御诸友,炰鳖脍鲤”。杜甫《丽人行》“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所描述的也是斫脍场面。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写了一个小故事:和州(今安徽)有刘姓前任官员,饭量奇大,“尤能食脍”,常说自己食脍从来没吃饱过,于是就有好事者打了一百多斤的鱼,纠集了一帮人来看着他吃,结果就吃出个“大如黑豆”的“骨珠子”,见风就长,“顷刻长及人”,抓住老刘就打。老刘被打得头破血流,“自是恶脍”。
这“骨珠子”大约是来寻仇的鱼类之精。
在唐代,脍虽仍然南北通有,却已经开始了由北向南的退撤。研究认为,“大致上最迟从9世纪初以来,生活在北土的一般平民当已几乎没有人吃鱼脍了”,“吃生鱼的地域主要是在淮河之南的南土,其中江南吴越一带尤为著名”。脍因此成为南方人的家乡菜,食脍成了他们在北方长期生活时慰解乡愁的良方。北宋中期,“南馔未通,京师无有能斫鲙者,以为珍味”。安徽宣城人梅尧臣家里有个老婢“独能为之”,于是,江西吉安人欧阳修,临江人刘敞、刘攽兄弟“每思食鲙”,便会提着鱼去拜访梅尧臣。而每当梅尧臣得到了适合斫鲙的食材,也一定会催促各位赶紧前来。“主人爱客不计钱,少妇缕鲙情可怜。蜀姜吴橘正相益,炊菰絮羹还慊然。”啖美味访挚友,相谈甚欢,令人向往。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外放河北,有人大老远地送了梅尧臣十六尾鲫鱼,梅尧臣想到当年与欧阳修同食鲫鱼脍的情景,黯然伤神,为诗曰:
“昔尝得圆鲫,留待故人食。今君远赠之,故人大河北。欲脍无庖人,欲寄无鸟翼。放之已不活,烹煮费薪棘。”“欲脍无庖人”,看来那个善于斫脍的老婢已经不在,而梅家也没有培养出新的斫脍人。“烹煮费薪棘”,梅尧臣心疼柴火也是对的。在北宋,开封周边的燃料供应已经比较紧张,所以开始流行炒。人们放弃炙的原因除了燃料紧张以外,可能还有士大夫行为方式的变化,他们变得越来越文雅,再自己动手烤肉,恐怕会有“焚琴煮鹤”之憾了。鱼生的退撤,恐怕主要还是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从汉代张仲景起,历代医书都在不断地提醒人们生食的坏处,比如“食脍、饮奶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瘕”,瘕就是寄生虫。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