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货的自我修养(3)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老百姓难得有肉吃,自然不会挑剔,日常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主要是小鱼、小虾和鸡蛋,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农村仍然如此。用“斗酒只鸡”来飨祀亡人,物虽微而足成敬意。“家畜五母之鸡,一母之豕,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饭”被认为是安居乐业的标配。“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民间的盛宴。上层不爱的猪肉,却是民间难得的美食:“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遇到见多识广、爱吃能煮的苏子瞻,就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想起来便觉齿颊生香。《东京梦华录》描写北宋末年开封赶猪进城场面,煞是可观:“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第二天天一亮,这些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猪就成了案子上的肉,“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细抹、顿刀之类”。
镇关西的同行们就在这里熟练地操刀卖肉。
肉的吃法,在炒法发明推广以前,主要是炖煮和烧烤两种。后来演变为礼器,成为权力和地位象征的鼎,本来是煮肉器。《左传》载,鲁宣公四年(前605年),郑灵公得到了一只鼋(大甲鱼),煮了大宴群臣,邀请了公子宋,却故意不给他吃,公子宋“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以示愤怒,最终谋害了郑灵公——这大概是史上最贵的一鼎甲鱼汤。今日俗称的“烧烤”在古代叫作“炙”,是另外一种古老的肉食烹饪技法。孔子的学生曾子食脍亦食炙。《齐民要术》卷九记载了二十二种炙法,烧烤的对象包括肉类、灌肠、动物内脏和各种水产,丰富之程度可与北京簋街的烧烤相媲美。《齐民要术》炙法之讲究,绝对值得学习借鉴。比如“捧炙”(捧亦作俸),大牛用膂(里脊肉),牛犊可以用腿肉;烤的时候“逼火偏炙一面,色白便割,割遍又炙一面”,刚一变色就切下来,以确保肉质“含浆滑美”。
贾思勰还提醒操作者“若四面俱熟然后割,则涩恶不中食也”。魏晋时期的烧烤,南北通吃。《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自幼“讷于言”,语言发育略为迟缓,“人未之奇”。十三岁时他去拜谒周顗,周顗“察而异之”,觉得这位王公子不一般。当时最流行“牛心炙”(烤牛心),周顗烤好,先割下来给王羲之吃,于是王羲之“始知名”。士族高门亲自操刀烤肉,以啖宾朋,场面颇具社交意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