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作文-道德篇(18)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道德篇,【贤者与庸人】。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其中,被称为庸人的,心中没有严肃坚定的信念,做事马虎搪塞、不能善始善终。结交的朋友也良莠不齐,缺少品学兼优的高人。贤者则与之相反——行事合乎法度,言论被奉为道德准则,德行足以教化百姓,能兼济天下。纵观历史,有卖友求荣、迂腐不化的庸人;也有目光长远、广开言路的贤者。二者相较,高下立现。
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矛盾和复杂的人格,我们很难片面地去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评论,因为他们并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者坏人,对于这样的人,辩证地看待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关于北宋文人 沈括,
提起沈括,可能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著作《梦溪笔谈》。
在这本书里,沈括不仅提到过活字印刷,还记录过石油,而且“石油”这个名词也是他第一次命名使用的。同时,他在天文历算方面也颇有成就,是中国古代一位很有名的科学家。沈括曾经跟苏轼一起做过翰林学士。他在文采上不及苏轼,但是仕途却比苏轼要顺畅得多,这都得益于他圆滑的性格。当时宋神宗锐意变法,苏轼对此事的议论却与皇帝不合,于是被外放到杭州。
不久之后沈括出巡南方,二人在杭州重逢,诗酒酬唱,分外亲切。临行,沈括求苏轼近作一篇作为纪念,苏轼欣然应允。不料这几首诗竟然给苏轼招来了祸端。原来沈括返回京城之后,立刻把几首诗详加批注,说苏轼借作诗来故意毁谤新法,攻击朝政。两位居心不良的御史又顺藤摸瓜,顺势找出了上百首苏轼的诗词,牵强附会地找出了很多所谓攻击朝政的罪证。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差点丢了脑袋。同为好友,苏轼倒霉之际,却是沈括平步青云之时。他踩着自己的朋友顺利成为三司使,当上了王安石的助手。后王安石因为变法被罢相,保守派掌权,沈括马上转向,立刻向皇帝上书吐槽新法的诸多不便。结果被御史弹劾,说他自相矛盾,别有用心。再加上当时皇帝还没有想废新法,沈括的“急转弯”太快,令自己随之失势。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苏轼把沈括当成挚友,与他坦诚相交、不加防备,而沈括阴险狡诈,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在背后捅刀,一副丑恶嘴脸跃然纸上。人处于社会之中,总会与他人建立各种联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交友不慎、后患无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可全无防人之心,一定要谨慎判断、擦亮双眼。沈括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知识面广、涉猎诸多不同的领域。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否定,但他为人阴险,两面三刀,为了升官竟然不惜恶意构陷自己的朋友。他的所作所为将自己人性中的卑劣一面暴露得淋漓尽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