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4)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秦汉期间,华夏人口从中原迁入河套地区、阴山南麓、长江两岸、巴蜀、岭南、辽东、朝鲜。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乱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乱至宋元之际,一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华夏人口遍布于南方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南方的三苗、百越(如山越、瓯越、闽越、于越、骆越等)、巴、氐、蛮、滇、僰、爨、僚、俚、僮等,大部分逐渐融入华夏,一部分退居山区或边僻地区,形成或组合为不同的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期间,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人口,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以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
在不同的朝代,特别是历年长久的统一王朝,该朝疆域内的华夏和非华夏人口,均可以国号冠名相称,如汉(大汉)人、唐(大唐)人、明(大明)人、清(大清)人,并会在朝代以后长期沿用,如汉以后至南北朝都有“汉人”之称,此后往往以“汉”称华夏,以区别于“胡”。在清朝,内地十八省纳入编户的人口都称为汉人,以“满汉”象征全国人民。而“唐人”之称一直用至近代,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
清朝末年筹办宪政,提出“五族”的概念,即满、汉、蒙、藏、回。中华民国建立时,定五色旗为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3、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和发展。
五千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的文明雏形,考古学家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中华文明在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呈现多元格局,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绝不是偶然的。
据竺可桢等人的研究,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是东亚大陆上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不仅生活、生产用水能够得到保障,而且大多数地方的农作物不需要人工灌溉。而长江流域的气候过于湿热、降水过多,蒙古高原和东北的气候寒冷、干燥,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雏形的成长。
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大多属稀树草原地貌。在只有石器或简单木制农具的情况下,这种土地上面的植被容易清除,便于开垦成农田,进行耕种。其他地方如茂密的原始森林,在铁制工具产生和普及之前很难有效清除,黏性板结或砂石过多的土壤也无法得到开垦。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