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满底下的尖刺(3)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大团圆”是一个常见的结局,这常被嗤为烂俗,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人们对此有着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因为人还是需要认可周遭环境,至少找到某种支撑,肯定自己的生活期许。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结尾又写了战后一段模糊的感情、漂洋过海和简短的梦,为什么要这么写?如果结尾于中日战争,那就整个是悲惨的往事,充满人生的无趣和无常,被操弄的感觉,但现在这样写,就赋予了对痛苦的距离与超越,有些东西就明亮和“正”了,也给了书、给了人生以价值,与此同时,以乐景写哀,在文学上也有特殊的价值。
也正因此,余华这样的小说家在国内可以大获成功,像《活着》这样的小说看起来相当平实,没有阅读门槛,可以一口气读完,但又在悲剧力量中具有平静的强大力量,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的坚忍与达观。这恐怕也是普通人接受、理解、喜爱双雪涛的原因之一,他的小说往往也是在困苦中有暖意,有人和人相互支持的光照。无论是《平原上的摩西》还是《飞行家》中的短篇小说,几乎谁都能读得下去,而内行也能看出门道来,知道他在哪里写得好。
这样,在中国的文学市场上,一部作品的成功往往是“双重”意义上的,它必须得是“雅俗共赏”:普通读者首先期待它是一个“好故事”,对意识流之类的先锋写法敬而远之,也不怎么喜欢过于尖锐的“阴暗”主题,只有吻合这种心理期许的,才会受到欢迎;而与此同时,它又得在文学价值的层面,让批评家们看出它的好。
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这不仅是因为小说家未必总能兼顾,又或对哪一边更重要有着自己的判断,有时也是因为那本身就是其风格所在:就《美满》中所展现的中国社会生活来说,要表现那种张力就无法忽视那根尖刺,而要理解它就不能缺少反思性——那本身就是这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议论”而已。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如何看待这部小说的问题,说到底也是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生活的问题。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