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音乐的帕斯卡尔式的历史沉思(5)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古代《吕氏春秋》中《音初》篇是最早提及音与心之关系的文献,“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乐记》中“乐者,心之动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里表述的是人心感于物的直觉反应。当音乐作为社会功能,特别是“礼乐”时:“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本》)该段论述表明在社会仪式行为中“心”与“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注重内心修养,许多文献和民俗资料都显示出对“心”的重视,如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言,心声也”;“琴者,吟心也”;“书法,心画也”;民间则有“饭养身,歌养心”等等,都说明了“心性”在中国文化艺术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工尺谱”“减字谱”都是以“心性”为基础的音高“动态式”阅读方式,而非五线谱“几何空间”为基础绝对音高的“静态式”阅读方式,静态式阅读的“心性”的表现已被固定的时间空间所规矩。
东方印度音乐没有记谱法,更依赖于口传心授,也注重“内圣”和“心灵的情感”。印度音乐美学的九种“拉斯”都是建立在生命九种心情体验之上的。西方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在谈到印度音乐时,也注意到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如印度音乐心灵的流动及微妙变化和西方音乐建筑“大厦”精确建构在永恒的法则上,他讲:“在我看来,印度音乐就像一条河流,永远流动并在微妙的变化;而欧洲音乐则像座大夏,精心构筑在恒久的法则之上。印度人是把音乐当作他生命的永恒持续感的一部分来加以体验的。而我们的音乐是为明显的人造物,是件单独的工艺品。对印度人而言,每个个别的音符连同其所有变化和音色一道,等同于个人的拯救、屈从和隐忍等理念。……印度音乐的含义是要创造一种恒定不变的心境,而不是要把听众塞进情绪变化的五味瓶。……尽管我们可能很欣赏另一种文化,但我们却永远不可能深入它的精髓,哪怕我们很热爱它也罢。
任何文化其核心都是那样特别,那样独一无二,使得那些不生长在其中的人因破译不了它而只能汪洋兴叹。异文化的音乐永远超越我们的认知范围。”⑦“印度人的拉斯音乐都把听众领入它自己的时空,像精灵般铸造成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另一个自我。”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