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有答案)(1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君”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何”表反问,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行者”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应在BFJ三处断开。译文: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
(2)B.“当指每月三十”有误,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最后一天不一定是三十。
故选:B。
(3)A.有误,文中只交代“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并没有提及是不是秦伯促成,且杀死怀公的是文公而非秦伯,原文“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的主语是“晋文公(重耳)”。
B.“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借助秦伯的力量诱杀了自己的反对者”有误,文中并未言及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
C.“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有误,晋文公守卫蒲城并非自请,“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更是无中生有,原文中“不辞献公而守蒲城”,应该理解为“对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去守蒲城”。
故选:D。
(4)①“恶”,动词作名词,所憎恶的人;“唯力是视”,宾语前置句,应是“唯视才”;“余何有焉”,宾语前置句,应是“余有何焉”。译文: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
②“居者”“行者”翻译成“……的人”;“为”,表判断,是;“罪”,作动词,怪罪。译文: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人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
(5)从原文“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公见之,以难告”等信息可以看出,他善待秦伯以及寺人披等,可见其不记前仇,胸襟宽广;从原文“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仆人以告,公遽见之”可看出他不忘恩义,重视贤士。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一开始令人训责他,并且拒绝接见,而后听了披的话后接见了他。还有就是关于头须之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能做到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从原文“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辊(即寺人披)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可看出晋文公善于见机且能当机立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