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究竟什么是黑人文学?(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整体上这是一个不错的命题——实际上是种族议题下一个很经典的子命题的变形,关于美国精英阶层黑人(急于摆脱刻板印象、甚至转而投向“体面政治”尝试获得精英世界的认可)和普遍黑人(作为一个几百年被剥夺了资源的种族,仍然在面对贫困、暴力、教育不足等基本又真实的生活威胁)之间的张力。
必须先说明,尽管后文看起来像是吹毛求疵地对《美国小说》提出各种质疑,但这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故事新颖、有趣、温情,主题引人思考,主创尽力让电影走向不落俗套。与同样入选今年奥斯卡最佳提名、同样以中年男老师兼作家为主角的《留校联盟》相比——后者将议题上有丰富挖掘潜力的“70年代”用作了无趣的怀旧背景板,《美国小说》紧扣着一个仍然具备当下意义的主题、显然有着更大的面对现实的诚意。
但我无法完全忽略观看全片后心中生发出的不满足感:在影片末端,Monk 和 Sintara 两位作家,展开了他们关于黑人文学观点的正面碰撞。然而这场期待已久的辩论以一种开放式的,近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方法结束,辩论的深度似乎未达预期;影片结尾,在展现(成长后的) Monk 会如何处理这本已经卖出去的剧本时,电影又再以“戏中戏”的开放式多结局来完结全片。
电影尾端两位作家争执的场景
关键观点上的悬置,让我在前面100分钟观影被吊起的胃口未能得到满足。在这类强剧情、主题丰富的影片中,我总是期待在影片结尾能有更掷地有声、盖棺论定的观点或场景出现。但影片没有给出。并且,关于这个议题下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个类型的黑人写作会变成一个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而不是各有各的生存土壤——也似乎没有在这场辩论中被纳入。
关于这样模糊的处理,导演 Cord Jefferson 的解释是影片希望激发讨论,因为他本人“也经常这样摇摆不定”。影片中的男主角实际上是导演本人的经历投射。这是 Cord Jefferson 的首部导演作品,在踏入影视圈做编剧之前,他是一名记者,职业生涯中经常被要求写作关于底层黑人遭受的不公的问题。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他有更大的、或者说更不同于一个社会新闻写作者、一个种族平等倡议者的创作愿望想要去达成,而这样的工作无法完成他的目标。所以他才在后来离开媒体圈、进入影视业,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大概后来他在影视圈中接触到的工作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张力,于是当看到《美国小说》的原著《擦除》时仅仅读了几十页已经决定要改编其为电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