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狠招!(好文)(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明日的思想和技术诞生于加利福尼亚。”
当戈尔巴乔夫在参观斯坦福大学时,他与校园里的人们击掌致意,他对着他们说:“冷战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要为谁赢了而争吵。”
或许,苏联的火箭还和以往一样强大,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但其半导体生产无法跟上,计算机工业落后,通信和监控技术落后,如果爆发战争,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那么反过来说,为什么苏联最终没能造出能够与美国相较高下的半导体芯片?
《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指出苏联失败的原因有三点:
1. 政治过度干预;2. 过度依赖军事客户;3. 苏联缺乏国际供应链。
如何理解这三点?
我们可以将苏联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并在这两个阶段中进行分析。
事实上,在电子产业起步之初,苏联完全不惧美国,甚至一度领先。
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其用了18000个电子管,且每分钟只能执行5000次运算;但苏联紧随其后,在1950年就搞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MESM,用6000个电子管,做到每分钟约3000次运算。算力稍弱,但效率比埃尼阿克高多了,且故障率更低。
并且,在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名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利用一块锗晶体实现了对微弱电流的放大,宣告了晶体管的诞生;但同年,苏联物理学家克拉斯洛夫和其研究生也在基辅一个秘密研究所进行了相似的实验,并在第二年发表了研究成果。
可以说,在晶体管诞生之初,美苏同时摸到了晶体管计算机的门槛,并且由于苏联的研发人员更加集中,加上政府的重点拨款,苏联还有一定的资源禀赋。
但可能也正是成也萧何,败于也萧何。
就像文章开篇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同样的,科研也可以成为政治(冷战)的一部分。
在1958年,基于美苏之间的“核战争”假想,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听取过相关实验报告后就做了一个指示:“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晶体管要强,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
但其实这一决定也非赫鲁晓夫一人之决断,而是在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后做出来的。
那么苏联专家们为什么会达成这种普遍共识?
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利用国家力量催熟了电子管产业,此时的苏联电子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合体”,数十个工厂、研究所,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工人都依托于这个产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