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狠招!(好文)(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这意味着它拥有着“自我逻辑”,来驾驭、主导甚至“劫持”科技路线:制定国家半导体发展路线时,总需要考虑电子管行业的利益,一旦动了电子管行业的奶酪,就会产生很大的沉没成本,而这又不得不使得国家在半导体发展路径上或主动或被动让步。
或许电子管小型化是个死胡同,但它一定是一个能保住所有人铁饭碗的死胡同。
那既然花钱的是国家,那就大家一起坐在马车上闭上眼睛朝着死胡同开咯。
事实上,美国很多官方科研人员也提出了电子管技术路线,但不同的是,无论是美国官方科研机构、还是美国政府,他们可以进行引导,但却不能决定技术路线的最终走向。
因为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这个“市场”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思维模式,即做这件事情是不是一件足够经济的事情。
显然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在刚刚起步的晶体管这一新领域,科研人员更容易取得成就和荣誉;
投资人和企业一旦降低技术成本,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全球化市场,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
大众消费者也乐于用脚投票,享受更多由新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舒适。
哪怕是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时期,也选择了采用晶体管技术的炸弹,无他,命中率更高、故障率更低、成本更低、以及操作更简单,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
要知道,军事领域内的也不一定先进,也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也正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美国和苏联在半导体的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分野: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推动了芯片需求。
民用半导体市场为半导体供应链的专业化提供了资金,创造了从使用超纯硅片到光刻设备的先进光学部件的各种专业公司。
最终,美国硅谷与冷战盟友们,建立了一种超高效的全球化分工——日本主导了存储芯片的生产,美国生产了大部分微处理器,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以及荷兰的阿斯麦则分割了光刻设备的市场,东南亚的工人完成了大部分最终装配,而苏联却是一条路走到黑。
直到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情报部门获取到美国导弹的实测数据后,才猛然惊醒(苏联最悲观的估计是,如果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第一次核打击,这可能使苏联98%的洲际弹道导弹失效或被摧毁),承认晶体管技术的先进性。
而此时,苏联半导体的发展进程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复制”策略。
就像曾经的核技术一样,苏联通过情报搜集,成功研发出核武器,实现了和美国在核领域的平起平坐,最终构建起了世界的两极,而在芯片领域,苏联也试图通过这种策略再一次追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