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校长们的开学寄语,哪一句最打动你?(6)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最终,在无数救援人员的努力下,所有乘客安全转移,平安返家。这场救援,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意义,它护佑着其间的每一株树,相连的根脉,让彼此无惧风雨、无畏雪霜。
成林,不是简单的相互依靠,而是责任担当、率身奉献。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当我们翻开十三中94年的光辉校史,也有象黄老师这样为国奉献、舍己为人的学长,例如卢世璧院士。
卢院士是中国骨科泰斗,曾研发出新中国第一个人工骨关节。卢院士一家四代十三中人,叔叔是十三中英语老师,卢院士和他的侄子、侄孙子都曾在“王府中最美中学”里就读。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78岁高龄、刚战胜癌症病魔的卢院士,不顾一切主动请缨到抗震一线。他每天接诊一百多人,每天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卢院士说:“哪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就应该在哪里。”其实,他还参加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同学们,一棵树可以给树林什么?请不要轻视一片叶的希望,一缕风的清凉,或是一片树荫的遮蔽。黄令仪老师、卢世璧学长,还有千千万万象他们一样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责任担当、率身奉献,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民族、家国的“树林”中,自己的人生才能超越“自我”,如炬火般照亮、温暖他人。
成林,不是简单的安于当下,而是文化传承、精神充盈。2020年,作家许知远采访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许知远问:“您对中国文化最有信心的地方是什么?” 许倬云说:“抗战经历影响我一辈子,也影响我念书的方向。日本人把我们城市占领了,我们到农村去。打了八年,我们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前线撤退到农村的,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有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就一起挨饿。”讲到此处,这位九旬老人泣不成声。许知远追问:“是不是这段经历也让您对中国文化特别有信心呢?”许倬云回答:“所以我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
许倬云先生讲述的情景与列车受困落坡岭时的情景何其相似!是的,这份由抗日一直传承至落坡岭车站的精神,也一直恒久传承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一份团结互助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它不会亡,中国更不会亡。这种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责任,当一株株新苗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巨木之林,成长便有了更强大的支撑与保障,因为,新苗不是简单的安于当下,而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茁壮成长中传承文化、充盈精神。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