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非戈雷岛上,看大西洋奴隶贸易史(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东非,也存在奴隶买卖。公元初成书的《古红海环航记》即记载,阿拉伯人除购入东非出产的象牙、犀角等商品,还贩运少量奴隶去亚洲。9世纪的中国古籍中亦零星记载有阿拉伯人买卖奴隶的记录。
此外,当时世界的贩奴活动,并不基于种族的观念,更多是社会阶层的体现。在世界更广范围内,很多地方拥有奴隶,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和中南美洲。而且,奴隶并不一定是终身的,可能“仅代表临时的社会阶层”。
但欧洲人于15世纪末开始的航海大发现,令奴役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欧洲人发现,在美洲发展矿业和农业拥有巨大潜力。他们开采金矿,还将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东岸的种植园经济,尤其是甘蔗种植园,推广到美洲。但因为美洲原住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欧洲人时,既缺乏军事优势,又没有抵御欧洲和亚洲传染病的抵抗力,同时,被奴役时的劳动强度很大,导致人口锐减。因此,这些商人便将目光锁定在非洲人身上。16世纪初,大西洋三角奴隶贸易诞生了。
在这场横跨大西洋的黑暗贸易中,商船从欧洲港口出发,到达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沿海地区,用盐、布料、武器、烟草、朗姆酒和珠串来交换奴隶。之后,奴隶贩子将奴隶如货物般并排装进船舱,运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到达后,这些奴隶要么被立刻全部出售,要么被圈起来“零售”。这些商人用奴隶换回黄金、糖、咖啡、烟草和米等商品,运到欧洲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而这些欧洲人眼中的紧俏商品,浸透了非洲裔奴隶的血泪。
到达美洲后,黑人奴隶用来制糖的锅。锅周围,是享用糖之人所用的茶壶和糖罐等银制品。展出于美国国家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美洲种植园里的奴隶制度与以往的奴隶制或者有奴隶的社会全然不同。它基于种族的差异,专门针对非洲裔。被强迫为奴之人被认为是个人财产,并遭受非人的待遇。一旦为奴,终生为奴,代代为奴。在持续近四个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约1250万非洲人被强迫离开非洲,1070万人活着抵达目的地。这些人中,97%被运往美洲各地,其余的被运往西印度群岛、非洲其他地区和欧洲。参与贩奴数量最多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英国(40%)、葡萄牙(31%)、法国(18%)和荷兰(6%)。各个不同时期,主导这场贸易的国家也有变化:16世纪时主要是葡萄牙,17世纪时,主要为荷兰,到了18世纪,则是英国。其他参与奴隶贸易的国家,还有西班牙、丹麦、巴西和美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