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丨浙江考古“前浪”传说(1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这项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赞许,在《文物通讯》上向全国推荐经验,并引起了兄弟省市的关注,来信索取资料。”王士伦写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李小宁说过,浙江的文保工作到目前都是按照王士伦当年的思路、理念在走,也就是在文物史迹网的体系下进行保护,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比如造纸作坊、民居,都是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物质载体,也要保护。从文保类型的多样性上,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故事丨浙江考古“前浪”传说


1970年代后期,王士伦和吴寅在浦江龙德寺工作。吴寅是谁?他曾参与湖滨营造,我们今天在西湖看到的铁链护栏就是他设计的。1930年代保俶塔重修也是他设计的。
浙江地大物博,即便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建筑,由于匠人掌握的技艺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浙江龙游县明代宗祠建筑,就存在徽州帮风格和东阳帮风格。1970年代,王士伦负责修复宁波保国寺,同时也痴迷古村镇,比如富阳龙门古镇,反复去,吃饭时也要跟小王讲龙门,讲那里的村落布局的文化价值,工作后期他开始研究风水堪舆,因为要结合更多因素和范围,辨析历史建筑的内涵。
如果不弄清文物的价值所在,人们很容易被陈见所框,真正的历史,会从我们眼前掠过,文物也很难得到妥善保护,这是不可逆的。
【业务自传】
我认为应该把文保事业作为文物考古领域一片单独的学科予以重视。把文保单位工作仅仅理解成搞地面文物的,或者只偏重于古建筑,或者看作是单纯的管理工作,都是有碍于这项事业发展的,在这种片面的思想指导下,文保工作就难以统一规划,史迹网页就难以形成,这个教训必然引起十分重视。
1980年代的一天,王士伦找到毛昭晰:胡庆馀堂要拆了!
杭州胡庆馀堂国药号建筑群,杭州人熟悉的“胡雪岩故居”,在1950年代便为文物工作者所瞩目。但王士伦清楚,人们一直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古建筑看待,并没有真正引起真正的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范围很广,胡庆馀堂的价值不能用古建筑的标准来衡量,“要把文物史迹放到历史的网络中去认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