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丨浙江考古“前浪”传说(9)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小王12岁开始学书法,爸爸嘴里经常提起沙孟海,“沙先生说的,笔笔力都要到。”小王嘀咕,为什么不直接介绍沙孟海先生给我认识呢?
爸爸根深蒂固的思想,你的价值完全在于自己的本事,靠拉拉扯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小王说,爸爸这个人,太直,做人幅度不大,单一。而反映在做学问上,他又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怕学术做多了刻板,一直想突破自己写作的活跃度,生动度。但是,他不看闲书,不看文艺作品,只看专业书,他没有文学底子,只有论文底子。
王士伦很佩服外文好的人,希望自己能开阔眼界,他经常说起,如果我外文好,那是很好的一件事。他也很佩服理工专业的人,经常讲,搞理工的人才厉害,这是真本事。王牧的儿子现在在美国读博,学理工,她跟儿子说,外公如果知道,应该会很高兴的。
2019年底,王群力到刚刚搬到教工路71号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址参观。展厅里,70后副所长郑嘉励侃侃而谈,生动鲜活,身后柜子里的坛坛罐罐在他口中变得具象而生动。

文化故事丨浙江考古“前浪”传说


教工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址。在展厅,郑嘉励正在为大家讲解。
小王突然想起了爸爸的严肃拘谨,和郑嘉励形成强烈对比。这位考古界的“网红”如今正是负责浙江省的文物保护工作。科学和人文,学术和生活,在爸爸的接班人身上,融会贯通,分寸感拿捏得恰恰好。
爸爸开了灯,又伏在方格稿上。
他始终是一个形象。每晚,只听到妈妈在门口催:你好困告(睡觉)的,你好困告的。
小王听到最多的话,妈妈问爸爸:稿费有没有到?
笔耕不辍这个泛泛之词,套在王士伦身上,是一个动用肉身的具体形象。
【业务自传】
为了弥补学识上的先天不足,我始终坚持刻苦自学,特别是从事文物考古专业工作三十年来,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自修到半夜。我深信:成果来自勤奋。
单位里不太高兴,批评他和同样喜欢写写写的黄涌泉不做业务,老是写文章。朱家济护着他:文章不要写了,豆腐干文章有什么用,钞票不够我补贴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