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追寻三线历史中的爱与际遇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文|戴小兵
缘起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充满国家记忆的时代,它的印记深深烙入我的生命,驱使我一直关注并试图理解国家历史与个体生命的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时代变迁与代际更新,新的层出不穷,老的轰然消逝,一如我的十里钢城,灰烬中飘荡着我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的所有回忆。但同时,在废墟上竟也复现出父辈开辟天地的最初模样。那些消失的与无法磨灭的,那些变化的与永不改变的,总是一并涌到面前,我想我需要一种更为清晰的视角,才能看到个体生命的瞬间价值与历史的沉默逻辑。
为此我需要继续与历史的遗产活在一起,与他们交谈、为他们记录,为未来交流,为未来记录。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后来人读取当代中国提供多一个现场视角。
老重钢拆迁爆破
自从得知老重钢将拆迁,我用了三年多时间背着一台木制的8*10大画幅胶片相机,游走于熟悉的工厂之中。为这座始于1938年内迁至今已有近一百年历史的老厂记录最后的影像,由此也开启了我对老工业的影像关注。这套不成熟的作品,于2016年11月在重钢搬迁后原址重建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展出,竟然受到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重视与关注。2017年接受他们的重托,开始拍摄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的专题片《不闻沧桑》。这看似偶然的缘起,却实在地将我和我的团队与共和国历史锚定关联。
戴小兵作品《重钢劳动者》
不闻沧桑
我们的创作团队成员大多是80、90后,除了我接触过一些三线企业,年轻人几乎都不清楚何为“三线”。只能让大家先从《大三线》、《三线风云》两部纪录片入手,反复观看。对三线建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为了对这段历史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明确专题片的拍摄方向,我们走访了重庆大三线历史研究专家,参阅了重庆党史办研究员及专家们写的所有关于三线研究的论文。尤其得到四川外国语学院教授、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勇的学术支持,以及在寻找有故事的三线亲历者的工作中的大力帮助。张勇不但帮助团队梳理了三线的历史脉络,也让大家对三线建设概念的理解得到广阔的提升,使我们从最初设定的以三线军工产品为切入点的拍摄思路,转为以三线人的工作生活经历为拍摄线索,进一步明确了创作方向。记得第一次和张勇开工作会的时候,听了他对三线历史的介绍,执行制片人杜映萱女士激动地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