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扑再扑,漫改剧与其“爆改”不如“慢改”(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可见,漫改热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结果。漫画满足了市场对于IP的新需求,其蕴含的商业价值亟待进一步开发,越来越多影视人涉足其中。
漫改剧之难:漫画与影视的“次元壁”
漫改剧确有市场想象空间,同时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即“次元壁”——二维世界(如漫画、动画)与三维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
漫画是一种直观具象的视觉艺术,比如漫画中主人公的个人形象,漫画家已经“画”出来了。所以说,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是“给定的”,早已镌刻在读者的脑海中,读者看到的是一样长相、发型和服饰的人物。
这就给漫改剧的选角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进入故事之前,观众首先就会在意“像不像”——漫改剧的选角是否与漫画中的人物气质相一致,是否符合自己认知中的人物形象。一旦有比较大的偏差,很可能遭到漫画粉丝的反感和抵制。比如漫画《大理寺日志》,李饼虽是人,却长着一张猫脸。在二次元世界,将一个官职显赫的大理寺少卿设定为动物形态,突破传统的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增加奇幻色彩。
但作为真人影视剧,《大理寺少卿游》实在不可能真的让李饼以“猫脸”的形态出现。虽然真人版通过赋予李饼一些与猫的共同点,让人物显得“猫里猫气”,希望压缩二者之间的“次元壁”——但漫画中的李饼终究是猫脸,相似度理论上是零。有些漫改剧凭借演员的演技慢慢纠正观众一开始的偏见,但普遍的“低开”确实给漫改剧带来很大的压力。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显得夸张,漫画角色形象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性,比如通过各种特殊的造型、动作、表情等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绪。真人改编时既要还原人物本色又要充分落地,一旦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哪怕是复刻漫画形象也会有cosplay的“异样感”。
漫画虽然是具象艺术,但也是一种极致简约的艺术,需要依靠读者的大量联想将空间、时间与音效在脑海中具象化,并自动填充一些空缺信息,从而连缀成一个完整一体的故事。影视化时,就需要将寥寥几笔的漫画“化简为繁”,使之成为丰富饱满的影像语言——包含镜头的推拉摇移跟,也包含人声、音响、音乐等各种声音效果。
更关键的是,漫画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少量的文字主要是起到铺垫、说明、解释等作用,人物对话也常常言简意赅。影视化后,就需要编剧大量的文字填充,既要合理又要自然,以让影视版本的逻辑性更强更流畅。《月红篇》的致命问题就在于剧本极其空洞,譬如男主角从少年时期到成年对女主角的情感进展一晃而过。在漫画中这是留白,在剧中就成为空洞与破绽。剧中类似的弊病俯拾即是,导致剧集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无法令观众信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