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五谷囊升级版的魂瓶,是如何彻底拯救饥饿的灵魂?(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此事并非空穴来风,在三国王肃的《丧服要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可以为证。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为其父亲举丧,因没有随葬五谷囊而被孔子责备,鲁哀公辩解的原因是:我的老父亲平日里可是吃香喝辣的(食味含脯),死后又怎么会用得上这个?
“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
避免死者在地下世界感到饥饿,这的确是古人最朴素也最本质的美好愿景,围绕着这一主题(“死后仍有其食”),人们还想了很多办法,而“饭含”就是其中一种最为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
“饭含”即将珠、玉、贝、米等物置于口中,以示死后口不常虚。在礼制的约束下,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
刘向·《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但关于“饭含”的起源似乎要比“五谷囊”要久远的多,最有意思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墓葬中,死者口中所放置的,竟然是一整条小鱼骨。因此专家认为,死者口中的小鱼骨很有可能是饭含的生鱼或者烤熟的小鱼。居住在河边的原始先民,将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奉献给逝者,关怀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二)明器的迭代升级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古人这种观念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
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枢,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其中“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这八个字便成为墓葬中以“特殊器具储藏粮食,为逝者灵魂所用”的理论支撑。
谷仓罐春秋时期采用的“五谷囊”,到了汉代便出现了“谷仓罐”,不仅如此更是发展成为一套极具生活场景意义的随葬明器,其中便包括:谷仓罐、陶灶以及水井。也就是说,对于地下的灵魂而言,不仅要有粮食、还得有灶台、还得有水喝。灵魂于此几乎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的殷实生活。

不食周粟:五谷囊升级版的魂瓶,是如何彻底拯救饥饿的灵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