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被贺岁档电影折磨要到何时?(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但如果院线与片方都抱着“过年宰一把”的心态,这样的春节档,票房再高也只是“沙丘之塔”,毫无根基可言。更重要的是,那些在去年困扰着中国电影的问题再次死灰复燃了。
“票补出奇迹”还能持续多久?
首先是票补。
据娱乐资本论的报道,两大票务平台分别与院线约定了细致的“票补政策”,只有预售、排片等情况达标,或者超额达标,才能优先享受发行方提供的“票补”,大量 9.9 元、19.9 元的低价票,正是来自于此。今年春节档更是早早开放预售,通过票补实现大量的预售交易。《西游伏妖篇》在上映前的 34 小时(1月26日)预售票房就已经破亿。
对于片方而言,春节档是一年最强的档期,去年春节档 7 天就收获票房 36 亿,为名为利,刷票房都是势在必行。《西游伏妖篇》的宣发费用达到 1.2 亿元,这几乎相当于一部普通中国大片的制作费用,相信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票补。
对于发行方、票务平台而言,将票房推高自然就能赚取超额的发行费用。值得一提,淘票票与猫眼电影分别是春节档这几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方。对于院线来说,通过大量预售和排片,甚至是虚假场次来“骗取补贴”,这件事并不难做到。不少网友都晒出,28 日凌晨冷门场次满座的截图。如果那些幽灵场未被“举报”,片方的补贴很大可能就妥妥地进了影院腰包。
春节档首日近 8 亿的票房纪录明显是片方、发行方、票务平台、院线多方串通合谋的成果。
跟那些难逃票补诱惑的观众相似,中国电影依然逃不掉被资本扭曲的命运。
“不留活口”的排片现状
回溯春节档的起源,最早只是贺岁档的延伸。一般为配合浓烈的新年气氛,类型题材以合家欢为主,多以搞笑、家庭团圆为主调。
华语贺岁片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香港。 1981 年贺岁档上映的《最佳拍档》创下当年香港票房与观影人数的纪录,新艺城电影凭借此迅速崛起,成为与嘉禾、邵氏比肩的电影巨头。此后,每年贺岁档成为各大电影公司彰显实力,攫取票房的 PK 舞台。90 年代的贺岁档更涌现《警察故事》、《家有囍事》、《东成西就》等港片经典。不夸张的说,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得贺岁档者,得天下。
进入千禧年,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也纷纷瞄准内的贺岁档。2010 年 1 月上映的《阿凡达》观影持续火爆,间接带旺了同年的春节档。等到 2012 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获得 12.4 亿票房,成为当年票房冠军,春节档才真正成了气候,此后大片扎堆。伯乐营销 CEO 张文伯认为,《西游·降魔篇》的出现是“对春节档的一次激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