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的障碍,是邪妄的思想和行为,它们被称作魔(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在佛教的经书中有“三魔”、“四魔”、“八魔”、“十魔”之说。就“十魔”来说,其中的第一魔称“蕴魔”。“蕴”即色、受、想、行、识,称“五蕴”,是佛教对人和人的意识活动的概括,从广义说也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
色指人的身体,也指一切物质现象;受相当于感受;想相当于抽象的思考;行指人们通过判断之后产生的行为;识即人们的意识活动。佛教认为,“五蕴”是虚幻不实的,是人们产生种种邪妄思念和行为的总根源,是正确认识佛法的根本大敌,故称“魔”。
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佛经《楞严经》中,把禅定中修行人因五蕴所障而产生的五十种邪悟(或称“狂解”)称作“魔”。比如,在禅定中稍得功用就自认为满足了而轻慢十方如来,这是“大我慢魔”;在修行中产生畏难情绪而忧心仲仲,这是“常忧愁魔”;如果在修行中不知所措,认为自己的智力已经枯竭,从而老是悬着心,称“忆魔”;如果在禅定中忽然感到心已归向永灭之境,被称为“空魔”等等。

修行路上的障碍,是邪妄的思想和行为,它们被称作魔


在“十魔”中还有“烦恼魔”,指贪、痴等人们的种种欲望;“业魔”,指杀、盗、淫等种种恶行;“心魔”,指轻慢之心;“死魔”,指人短促的寿命妨害修行;“善根魔”,即自认为具足善根而不思修行;“善知识魔”,指只知自己得正法而不思开导众生的行为;“菩提法智魔”,自认为已获菩提觉性者等。
由此可见,“魔”在佛经中有着广泛的内容,一般说并不是指被人格化的鬼怪。但是,在诸种“魔”中也有一种被人格化的魔,那就是“十魔”中的“天魔”。
天魔,就是佛教所说的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即魔王,其名波旬。据佛经载: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边的迦耶地方的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静坐默想而初成佛道时,感天动地,使魔王波旬十分恐怖,先是令彼四女以万端妩媚来扰乱佛心,不能动佛;而后则亲率魔众前来进行恼乱,结果群魔力尽亦无法使佛动摇。从天魔的种种作为看,他也是与其他诸魔一样,是破坏、挠乱众生成就佛道的大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