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5)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所谓诗歌,是诗人生命的流淌
文学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对文学的讲述。但《掬水月在手》不是对诗歌的文本分析、逐字解读,也不是叶嘉莹诗词的风格概括、名篇推荐,而是把诗歌,还原为诗人生命的流淌,通过对叶嘉莹生命历程的展现,试图以此更深刻地理解她的诗词创作。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哭母诗八首》)
这是叶嘉莹17岁失去母亲,亲耳听到母亲入殓时钉子钉在棺材上的声音,悲痛欲绝后地质问苍天:为何这样吝啬,让母亲在44岁时便撒手人寰?
“室迩人遐,杨柳多情偏怨别;
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春。”
这是叶嘉莹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带着尚在哺乳的女儿被抓、丈夫入狱三年、几多漂泊后在梦中浮现的联语,是她潜意识中对离合聚散不由人、海棠憔悴好景难常的感伤。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掬水月在手》剧照。
影片特别呈现了两句词跨越两岸、相隔十余年的佳话。叶嘉莹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时,师从顾随。一次在课堂上,顾随引用雪莱《西风颂》中“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写下了“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料”两句词,却并未完成全诗。
叶嘉莹课后借这两句凑成了一阙《踏莎行》: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
撇开烦恼即欢愉,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阶前细草。
落梅花信今年早。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多年以后,顾随之女顾之京整理父亲遗作,发现在1957年同样用这两句次填了一阙《踏莎行》:
昔日填词,时常叹老。如今看去真堪笑。
江山别换主人公,自然白发成年少。
柳柳梅梅,花花草草。
眼前几日风光好。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师徒二人相隔十余年的两首词,选用了同一个词牌,同一个韵脚,所用意象也隐隐相似,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唱和。在电影中,导演选用了一男一女两个人声,分别吟诵这两首词,错落地剪辑在一起。笔者仿佛看到叶嘉莹和顾随先生跨越时空在推杯换盏、吟诗作赋,师生的默契体现在了诗词之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